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穿越贺兰山,贯通双赢路

2025-08-30 17:22 来源:中国甘肃网

  8月16日,我国首条穿越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顺利实现全隧贯通。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铁建设的双赢之路。贺兰山隧道地处腾格里沙漠和黄河流域的交界地带,穿越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冬青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此外,隧道施工还需下穿明长城,文物保护需求极高。面对这些挑战,施工单位摒弃了传统的钻爆法,采用了“机械开挖 + C6 钻机作业 + 动态监测”低扰动组合技术,布设24小时监测点,将地表沉降控制在0.1毫米以内,实现了“最小扰动、零震动”的精细化施工。通过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还确保了隧道的高质高效掘进,充分体现出我国在高铁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实现了环境保护与高铁建设的双赢局面。

  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之路。银巴支线起于宁夏银川市、止于内蒙古阿拉善盟,正线全长约111公里。贺兰山隧道作为该支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其贯通为银巴支线的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建成通车后,阿拉善盟至银川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年旅客输送能力预计达130万人次,这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得到深度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助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升级。更具意义的是,阿拉善盟通过接入银川高铁站,进而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实现内蒙古自治区铁路大动脉的东西贯通,与陕甘宁等周边重要城市群快速无缝连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攻坚克难的创新之路。贺兰山隧道最大埋深超过230米,相当于76层楼高,施工中需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单日最大涌水量达45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蓄满2.3个标准游泳池,且围岩岩性多为板岩、板岩夹砂岩,突水、坍塌风险极高,施工难度极大。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风险的施工环境,施工团队攻坚克难,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创了新工法。同时,创新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等组合工艺,应用智能监测技术,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这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确保了贺兰山隧道的顺利贯通,还展示了我国在高铁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为我国高铁建设技术积累了更多先进的宝贵经验。

  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的贯通,让我们看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局面。我们期待着银巴支线早日建成通车,为宁夏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更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王云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