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焊花映江河 以匠心映照中国铁路“领跑”

2025-08-30 17:2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东襟鄱湖浩淼,北枕长江滔滔,九江长江大桥如钢铁巨龙横卧江面,这座承载着两代人记忆的桥梁,不仅是城市交通的纽带,更是中国中铁工业九桥公司“首席女焊将”王中美践行初心的起点。22载春秋,她手握焊枪在钢板上“绣花”,用20吨焊丝熔铸10万米焊缝,让60余座世界一流桥梁留下坚实足迹,以27项技术攻关、19项专利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电焊工匠,用钢铁与火花的碰撞,书写了中国铁路桥梁人的奋斗答卷,更映照出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轨迹。

  “站在江边守望父亲归来”,这是王中美童年最深刻的记忆。1973年,父亲王全亮主动请缨成为九江长江大桥第一代电焊工,用20年坚守换来了1993年公路桥通车的荣光。通车典礼上,父亲容光焕发的自豪宣言——“国家还会建更多跨江跨海大桥,甚至到国外建桥”,在12岁的王中美心中埋下了“用焊枪捍卫大国重器”的种子。

  这份“大桥接力”,恰是中国铁路基建起步阶段的缩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九江长江大桥作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建设者们用简陋的设备、执着的坚守攻克技术难关,为中国桥梁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而王中美父女的传承,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路精神的接力,从父亲“捍卫大桥生命”的嘱托,到她“焊好每一条焊缝”的承诺,两代人用汗水诠释了中国铁路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无数建设者的默默深耕。?

  初握焊枪时,王中美也曾被现实“泼冷水”,焊弧光灼伤眼睛肿成缝,虎口发麻、胳膊酸痛,皮肤因长期熏烤变得粗糙,20岁的姑娘从此告别高跟鞋与长指甲。但当她想到父亲“岗位平凡却责任重大”的教诲,想到自己焊接的钢材将撑起跨越江河的通途,便咬牙坚持下来。白天钻研师傅的站位、角度、手法,晚上在角落反复练习,甚至做梦都在揣摩焊接要领。这份坚守,让她的焊缝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跃升至99%,成为行业内公认的“免检王”,这不仅是个人技艺的成长,更折射出中国铁路人从“会干活”到“干好活”的专业蜕变。

  中国铁路的发展,从来不是坦途,从国内标准到国际规范,从普通桥梁到高铁特大桥,每一次技术突破都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王中美便是这样的“攻坚先锋”。2004年,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建设提上日程,这座采用英国设计标准与香港规范的桥,对焊接质量的要求远超国内常规。面对外籍监理的严格考核,23岁的王中美抱着厚厚的国际焊接标准手册逐页研究,遇到难题就向师傅工友请教,最终以“焊接细腻有创意”的表现通过考核,成为首批参与施焊的工人。这段经历让她系统掌握了世界先进焊接技术,也让中国桥梁制造在国际标准面前交出了优异答卷,当中国高铁从“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正是无数像王中美这样的工匠,用极致的专业精神筑牢了技术基石。

  “一个人再能干,力量也有限;整个团队的能量,才是无穷的。”在王中美看来,中国铁路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2013年,她接过女子电焊突击队的接力棒,用10年时间将这支队伍打造成行业“尖刀连”,累计完成100万米焊缝,一次性探伤合格率始终保持99%以上,先后拿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2015年,“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成立至今,累计开展20多次材质试验与焊接攻关,取得27项技术成果,组织5000多人次技能培训。从“自己会”到“大家会”,从“单点突破”到“批量输出”,正是中国铁路“传帮带”优良传统的生动写照,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过焊枪,中国铁路的技术创新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父亲那代人“建更多大桥”的期盼,到王中美这代人“建更好大桥”的实践,中国铁路用几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8万公里,建成多个世界级特大桥,“中国高铁”“中国桥”成为国家名片。这背后,正是无数像王中美这样的“最美铁路人”他们以匠心守初心,以实干担使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让钢铁巨龙跨越山河,让出行更便捷、让国家更联通。?

  焊花虽小,可映江河;匠心虽微,能筑丰碑。王中美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铁路人精神的缩影——这份“执着钻研、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终将继续照亮中国铁路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征程。(王耀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