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隧道贯通:基建温度与生态守护的山海和鸣
8月16日,我国首条穿越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顺利实现全隧贯通。(人民日报)
8月16日,包银高铁贺兰山隧道的顺利贯通,不仅标志着我国首条时速200公里单线客运隧道正式落地,更以“攻坚克难”与“生态守护”的双重答卷,让公众看到了新时代铁路建设的硬实力与软情怀。这条隧道的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施工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不破坏生态”的民生承诺。
贺兰山隧道的施工难度,早被业内视作“烫手山芋”——埋深深、断层多,围岩遇水就软,渗水问题更是如影随形,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坍塌。这种近乎“在豆腐里打洞”的挑战,没有难倒建设团队。他们没有蛮干,而是靠“专家会诊+技术创新”破局:易塌路段提前做防护,像给隧道穿“铠甲”;渗水难题靠专属排水系统解决,还备足备用设备防意外;更用新设备替代人工开挖,配上实时监测装置,既提效率又保安全。
贺兰山隧道最终顺利贯通的结果证明,我国铁路建设不仅有“逢山开路”的魄力,更有“精细施工”的能力。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突破,正是老百姓对中国铁路有信心的根本原因。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铁路部门在隧道建设中对生态与文物的“特殊关照”。贺兰山隧道周边既有自然保护区,又有明长城遗址,每一步施工都得“小心翼翼”。建设者没有因为赶工期就忽视这些“宝贝”:发现保护植物沙冬青,就弃用爆破改静音施工,还搭棚浇水细心呵护;怕粉尘影响环境,就装防尘网、设降尘设备;碰到明长城,更是请文物专家指导,用低震动方式施工,完工后还进行加固、恢复原貌。
这种施工让位于生态,进度服从于保护的做法,恰恰戳中了公众的期待——发展不是“先破坏后修复”,而是从一开始就把生态责任扛在肩上。毕竟,绿水青山在,发展才有长远底气。
对老百姓来说,隧道贯通最实在的意义,是“好日子更近了”。贺兰山隧道作为包银高铁银巴支线的关键工程,线路通车后,银川到巴彦浩特的路程将从几小时缩到1小时,两地来往办事、走亲访友再也不用“在路上耗半天”。
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会带来连锁反应:宁夏枸杞、阿拉善驼奶这些土特产,能更快运到外地,老乡们的腰包能更鼓;阿拉善的沙漠游和宁夏的特色游能串成线,喜欢旅游的人多了选择,当地旅游经济也能被激活。可以说,这条隧道打通的不只是山体阻隔,更是周边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从贺兰山隧道的建设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条铁路的进展,更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既要用基建硬实力破解民生难题,也要以生态责任感守护共同家园。这样的工程,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和民心检验的“好工程”。(刘超)
- 2025-08-30豆腐里打洞,8792米贺兰山隧道如何炼成“中国奇迹”
- 2025-08-30大秦铁路货运量破90亿吨,彰显国铁“硬实力”
- 2025-08-30武威|在处暑节气更迭中涵养“三候”人生
- 2025-08-30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30年能源通道的运量跨越与多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