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里打洞,8792米贺兰山隧道如何炼成“中国奇迹”
8月16日,我国首条穿越贺兰山的铁路隧道——包银高铁银巴支线贺兰山隧道顺利实现全隧道贯通。(人民网8月16日电)
中国隧道施工技术的再升级——“极限地质”里跑出“最强大脑”。贺兰山隧道最大埋深230米,相当于76层楼高,要下穿6条断层破碎带、明长城遗址,还要穿越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日最大涌水量高达4500立方米,突水、坍塌风险极高,被专家称为“在豆腐中打洞”。面对世界级难题,建设团队没有沿用传统“钻爆法”,而是升级为“机械开挖+C6钻机作业+动态监测”的低扰动组合技术,把地表沉降控制在0.1毫米以内,实现了对明长城的“零震动”穿越。与此同时,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首创了保温板工字形热熔垫片连接、预弯仰拱钢筋等新工法,并首次在深埋隧道中应用“智能分窗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管棚加固+多层支护”组合工艺,让掘进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一举填补了我国在“宽大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技术体系中的空白。
“基建狂魔”实至名归——贺兰山下刷新“中国标准”。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设者用三大智能环保系统让施工废水100%循环利用,累计节水54万吨;用“微扰动”爆破把振动控制在每秒0.5厘米以下;用54公里100%绿化的施工便道、48530平方米恢复植被,在荒漠戈壁里筑起89.6万平方米的绿色走廊。为了56棵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冬青,团队首创“植物银行”模式,移栽、育种、回植形成生态闭环;为了明长城的“一砖一瓦”,他们布设24小时监测点,建立三级文物保护培训体系,让现代工程与千年遗址“温柔对话”。当环保、文保、效率、安全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中国基建依旧给出了满分答卷。这不是简单的“狂”,而是更高维度的“稳、准、绿、智”,是让世界抄作业的“中国标准”。
铁路人的艰苦奋斗——把“不可能”写进每一米掘进。8792米的隧道,三年零四个月的工期,1000多名建设者把家安在了戈壁。最后100米攻坚期,隧道内温度逼近40℃,湿度高达90%,掌子面像巨大的桑拿房。为了6米/天的极限掘进,党员突击队两班倒、人歇机不歇;工程、地质、安质、设备、后勤五条战线同步“在线”,用“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把风险压到最低。有人把孩子满月照片贴在操作室,有人把婚期一推再推;有人在断层涌水最凶猛的夜里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搬沙袋,也有人把父亲病危的消息藏在心里直到贯通那一刻。正是这些“普通英雄”,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路精神,一寸寸打进贺兰山坚硬的岩层里,让每一米平顺的轨道都在替山河记住他们的名字。
贺兰山隧道的贯通,是中国技术升级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国基建再出发的号角,更是中国铁路人写给未来的一封信:“山河已无阻隔,我们仍在路上。”(王斌)
- 2025-08-30大秦铁路货运量破90亿吨,彰显国铁“硬实力”
- 2025-08-30武威|在处暑节气更迭中涵养“三候”人生
- 2025-08-30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30年能源通道的运量跨越与多维价值
- 2025-08-30【好评中国】为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合作注入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