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弘扬当代愚公精神 奋力推进绿色发展

2025-08-26 10:3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范景鹏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需要以持之以恒的精神久久为功。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用44年的坚守,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绿色屏障,生动诠释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也是红色基因在生态治理中的生动体现,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大动力。

  汲取中华智慧,筑牢生态治理的精神根基

  愚公移山的寓言传承千年,其所蕴含的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生态环境修复作为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易反弹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这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执着。

  1981年,六位平均年过半百的老人承包治理7.5万亩的流沙,仅凭几把铁锨、一头毛驴和一个铁皮桶,开启了治沙征程。他们约定“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下去”,这份承诺化作传世家风,让治沙事业在三代人间接续传承。如今,八步沙人已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4.9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000多万株。在沙漠与绿洲的拉锯战中,他们用时光证明:生态治理没有捷径,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让黄沙披绿装、荒漠变良田。

  这种坚守生动诠释了中华智慧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古代先民“道法自然”的哲思,到当代治沙人“向沙宣战”的实践,中华民族始终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探索发展之道。八步沙的变迁告诉我们,对待生态问题,既要心怀敬畏,更要主动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绘到底。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

  八步沙的治沙征程,始于六位基层带头人的率先垂范。他们带头响应治沙号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用行动诠释了“先锋队”的责任担当。正是这种“向我看齐”的引领,让治沙从少数人的坚守变成了多数人的行动。如今,武威大地每年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走出机关、学校、企业,参与压沙治沙,形成了“全民治沙、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生态治理最坚实的基础。古浪县通过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全民行动体系,推动防沙治沙进入规模最大、进度最快、参与度最高的时期。截至2024年底,23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综合植被盖度达37%,八步沙绿洲向沙漠推进30多公里。这充分证明,只要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就能形成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让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不竭动力。

  赋予时代内涵,探索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为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生态惠民的价值追求。八步沙人从“治沙护家”到“治沙兴家”的转变,正是这种时代内涵的生动实践。

  在治理方法上,八步沙人遵循自然规律,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之路。他们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出发,按“裸地—草地—灌丛—乔木”的顺序逐步修复,采取封沙育草与固沙造林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的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一分种,九分管”的理念,彰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为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范式。

  在发展路径上,八步沙人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循环。第二代治沙人开创“以农促林、以副养林”模式,新时代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机制,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种植等特色产业,让沙漠变成资源、资产、资本,实现了“沙害”变“沙利”。这种转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让群众在生态改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八步沙的实践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任务,而是关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唯有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相结合,才能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让山川秀美从梦想照进现实。

  从八步沙的新绿到陇原的生态画卷,当代愚公精神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需要我们秉持这份定力与斗志,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甘肃力量。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