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佑:发掘玉文化资源 为甘肃文旅赋能

10月7日,在甘肃省文化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一级作家冯玉雷的策划与组织下,我们利用国庆假期,组成“马衔山玉文化”田野考察组,以推动国家昆仑文化公园建设为宏愿,以马衔山玉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核心议题,围绕地理坐标马衔山开展了一次野外专题考察活动。

通过参加考察与座谈交流,让我对甘肃省底蕴深厚、非同凡响的历史文化又有了新的发现与认知:
一、甘肃省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应当继续高度重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这一金字招牌的重塑,以便持续为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伟大灵魂和不竭动力。随着近年来陇山东西两侧以庆阳市西峰区南佐遗址,天水市张川县马家塬、圪垯川遗址,陇南市礼县四角坪遗址,定西市临洮县寺洼遗址等一系重大考古发现不断证明,作为华夏文明创始与融合的核心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天然高地(中国大陆架二级台地),甘肃省除了众所周知的“敦煌文化”之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考古学类型文化举世闻名,非常重要。同时,与之相伴生和大体对应的伏羲女娲、轩辕黄帝与周秦始祖文化不绝于正史和方志。这些神话传说、历史文献与考古文物、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使得甘肃文化具有了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原生创始典型的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本土专家学者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传统儒学精神,以“甘肃文化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去跨界跨学科联合科考、联手攻关,来进行综合性研究、协同性创新,方可在社科人文领域取得重大科考科研成果,从而切实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果新进展。

二、南朝周兴嗣编著《千字文》载:“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自古以来,凡是出产玉石之处,皆与“昆仑”密切相关。最近十多年来,国内众多学者与专家经田野调查、考古研究及科学检测之后发现,甘肃省玉矿资源异常丰富,玉矿开发历史非常之早,是中国古代“玉帛之路”的主干线和玉礼文化的诞生地。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先生最近在《光明日报》(2025.9.29)发表《原始昆仑的人证物证》一文中即有明确总结,有五个出玉、用玉的古玉矿遗址,全部在新疆以东的甘肃,并从上五千年贯穿到下五千年。它们是如今可用物证得到实证的原始昆仑所在。由此可证,甘肃就是远古时代早期昆仑的核心区域,至于历史时期秦始皇帝派人西登昆仑釆药于今青海省西部,汉武帝钦定河源在青海省境内,都是秦汉时期人们对中国西部边疆探索拓展的结果。而现代地理把“喀拉昆仑山”标定在新疆自治区境内,乃是中古以后唐宋元明清王朝持续开疆拓土的自然地理标识与物证。那么,玉石对于古人而言,何以如此重要而不可或缺呢?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便是在古人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观念之下,以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型制的玉器作为通天礼神祭祀必需物品的制度性安排,亦即祭天祀地,告慰祖宗,祈求神灵,礼遇四方。

三、甘肃省全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地段”和主干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加之有上述极其丰富又见之于历史和方志记载的玉矿资源,与古代“昆仑”神话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与玉礼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域。因此,我们呼吁甘肃应当积极主动融入学界正在积极论证的“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借以推动甘肃文旅产业奋力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毋庸置疑,对于玉石之路、丝绸之路、长城、长征和陇蜀古道(或称蜀道甘肃段)这些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必将为甘肃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及其康养休闲、研学探秘和自驾徒步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提供投资建设的极大可能性;而对于甘肃玉文化的发掘性研究,也必将为未来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学术资源与学术支撑。
(作者简介:高天佑,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史馆研究员,诗人、学者)
- 2025-10-13陈克恭:方圆孪生乃天元
- 2025-10-12王承栋: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 2025-10-12呼双鹏:穿越时空隧道的文化寻根之旅
- 2025-10-12董佩东:马衔山——跨越5000年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