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栋: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金秋十月,适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同辉,我们有幸齐聚于此,深入马衔山古玉矿遗址进行考察,并参观了底蕴深厚的临洮县博物馆。此行所见所感,令我心潮澎湃,收获颇丰。
马衔山间,几十年不遇的缥缈烟云,恍若仙境,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那深藏于山腹、至今仍散发着智慧光芒的古玉矿遗址,无声地诉说着先民们非凡的勇气与创造力,令人肃然起敬;临洮县博物馆内,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绚丽纹饰,特别是近期寺洼文化新出土文物所展现出的独特面貌,一次次冲击着我的认知,打破了我过往许多固有的理解,让我对史前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尤为感激的是,此行一路有陈书记的方圆学说、胡主任优美的散文朗诵般的发言、范校长高屋建瓴的哲学思考、冯教授的热心组织、连教授的文化新解读等诸多领导和专家的随时指点、传经送宝,犹如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让我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既饱览了自然造化之奇,更汲取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可谓满载而归。
基于此行所见所思,我想围绕三个关键词,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自信、传承与创新。
一是文化的自信。我是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痴迷于地方文化的爱好者。坦白说,曾几何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我所生活的白银市,在文化积淀上或许是一片“荒漠”。然而,随着这些年不断地探寻、走访与研究,我的看法被彻底颠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绝非文化贫瘠之地。从自然环境而言,这里有大漠的雄浑、长河的壮阔,亦有雪山的圣洁、草地的苍茫。从人文历史来看,史前文明的遗迹、边塞烽烟的沧桑、军旅文化的豪迈、长城蜿蜒的坚韧、丝路古道的悠远,直至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轰鸣,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如散落的明珠,熠熠生辉,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现、去擦拭、去串联。当我将视野从白银扩展到整个甘肃,再放眼全国,每一次的文化交流与碰撞,都让我对我们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宝藏感到愈发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此次马衔山与临洮之行,这份自信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与提升。当然,这份自信,不仅仅是对地方文化的自信,更是中华大文化的自信。
二是文化的传承。我这里所说的传承,重点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文化知识的传承,而是爱好者、研究者,或者说,是人的传承。
起初,我对地方文化的关注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但随着时间推移,我欣喜地发现,在我的周围,在我们的社会中,其实存在着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对文化的热爱近乎痴迷,他们对文化传承所付出的努力,常常令我深感震撼与敬佩。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记忆,似乎在年轻一代中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困境。部分年轻人对此兴趣索然,甚至认为这些“老古董”与现实脱节,缺乏实用价值。
这引发了我的深切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延续,传承的根基在于后代。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下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如何将文化的火种成功地传递到年轻人手中,是我们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的时代课题。这需要我们将传承的视角,更多地投向教育,投向青年。
三是文化的创新。在多年的文化考察与研究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研究与应用有时会局限于相对狭小的学术圈层。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学术成果,可能仅在少数专业学者内部交流、欣赏,未能有效地走向大众,更难以转化为社会普遍认知和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当我满怀热情地去探访长城遗迹、考察古代堡寨时,常会遇到不解的目光,被认为是在“没事找事干”。这种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文化遗产若不能与当代社会产生连接,确实容易给人以“脱离现实”之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作者简介:王承栋,白银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级教师)
- 2025-10-12范鹏:玉文化研究与哲学研究
- 2025-10-12胡秉俊:马衔山玉文化考察活动三问
- 2025-09-19叶长友:剪纸人生
- 2025-06-05张文轩《论语》百屏捐赠暨多协会创作基地在永登挂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