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秉俊:马衔山玉文化考察活动三问

一问,这次文化之旅何以发生?
一些文化背景不同,学科和知识架构不同,视野和关注点不同的人,何以走到一起,共同开启一段文化之旅?大家都深知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克恭主任在《方圆统一论》中,打通文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全新的发掘。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以自己的视角和方法,在甘肃大地上寻找照亮人类文明行程的那一束光,并尝试与不同学科的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有专家曾言,“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瞿林东文)。赵逵夫先生也曾就此做过论述,从早期的“居于半山或丘陵之地”到依山傍水,都是古人的生存之道。甘肃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先民选择生存和发展于此的必然性。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沿洮河分布,以及考古发现的半山类型大型聚落,都充分印证了这个认识。此或为原因之一。

二问,在一天的考察活动中,我们的发现和收获为何?
这里的每一处古迹,每一处自然景观,乃至一瓦一石,都令人心生敬畏。我们已不再梦想着像安特生一样,从马家窑村附近沟坡的断崖面上,发现深厚的文化堆积灰层。
走近这一片土地,吹着千万年前先民们吹过的风,闻着新石器的味道,望着天边的云不断变幻出仰韶的鱼纹和几何纹,马家窑的漩涡纹、水波纹、网格纹,我想到柳宗元《石渠记》中写的“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在临洮博物馆观赏着精美的彩陶和残缺的玉器等,作家和诗人们眼前已经幻化出打磨石器的场景和制陶制玉的过程。大家殊途同归,都向着“天边景,心中念,眼前光”。

三问,玉帛之路考察活动路在何方?
冯玉雷和叶舒宪先生等几位发起,十多年前启动的文学人类学团队17次玉路考察,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当我们试图贯通天地方圆,串联神话传说与历史时,那些几千年前的器物和口耳相传的故事,粗糙中透出生动,灵异中闪现朴实,平淡中焕发勃勃生机。区别在于,作家可以“根据空穴来风的线索,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得出海市蜃楼的答案”(周晓枫语),研究历史则需谨记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杨向奎先生的“三重证据法”,还需遵守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原则。认识的有限性告诉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问题,我们既要克服怀疑论问题,也要防止独断论倾向。这几天有个短视频带火了周易里的一句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从这个意义上讲,玉帛之路的探索依然任重道远。
胡秉俊于2025年10月7日,乙巳八月既望。
(作者简介:胡秉俊,作家、诗人)
- 2025-09-19叶长友:剪纸人生
- 2025-06-05张文轩《论语》百屏捐赠暨多协会创作基地在永登挂牌
- 2025-06-04甘肃诗人刘山荣获第五届“长河文学奖”
- 2025-06-01张进:《禹王书》以“行动者网络”重构丝路文明叙事 升华玉文化国家魂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