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独家

李家功:烟雨马衔山 玉见拓荒圣——马衔山玉文化考察体会

2025-10-15 17:1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西北师范大学冯玉雷教授组织省上学术大家考察马衔山玉文化活动,非常有意义,考察之旅及座谈会上聆听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受益良多。作为土生土长在玉石山脚下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能陪同考察,荣幸之至。考察人员汇合至金龙庙处,马衔山烟雨蒙蒙,仿若仙境一般;待到玉石山时,雨歇雾散,阳光微透,植被黄绿相间,将马衔山的秋意,展露无遗,不断变幻的景色为考察之旅凭添些许意趣。

  基层实践: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

  马家窑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2015年升格为临洮县政府直属副县级事业单位,本人于2020年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先是师范毕业当教师,后转到行政,先后在县直单位和乡镇任过职,尤以担任县文广局长7年之久。转任院长后,从零开始,从基础做起,八届马家窑文化节,搭建起10多场次上百名国际国内学者对话的平台;10多场次的公众考古讲座和专家访谈,搭建起了专家学者同公众对话的桥梁。搜集整理马家窑文化研究论著,编辑出版;配合社科院考古所发掘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向专家请教,由浅入深的了解认识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进而认识临洮这片厚重的文化热土;陪同社科院考古所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4上马衔山之玉石山及王家沟等地,了解认识马衔山玉的特质,知道了山料与子料的区别,认识了马衔山玉为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的源头贡献。作为基层工作者虽然没有厚实的学术理论支撑研究,但始终以“学术田野里的拾穗者”自勉,收集散落的文明碎片,只为等待各位专家用理论的金线将其串联成珠。范鹏教授提出临洮应该把马家窑文化和马衔山玉文化同频推进品牌建设,使我们感受到新的使命与责任。

  考察感悟:冰川与玉的千年密语

  陈克恭教授解惑“冰碛岩”,揭示马衔山地貌地质成因——第四纪冰川运动所致,让我顿悟“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马衔山泉眼为何千年不涸”的困惑,那是冻土融水的馈赠!也顿悟先民“择水而居”之“水”不仅是河流,还有高山上的一眼眼“清泉”!玉石矿采集标本,一块块被采玉人凿碎的斑驳岩石仿佛在诉说:这里曾是冰河世纪的信使,如今又成为文明起源的见证。行走在军马营的木栈道上,远望乡村炊烟,则让我思考: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如何同频共振?

  学术启迪:从《方圆统一论》到马家窑研究

  仅是粗略拜读陈教授著作,就很震撼,加上一路聆听他的“方圆”理论,其以数理解读中国哲学的方法,让我打开了新的视窗。齐家文化玉器之方圆形制,是否蕴含着先民的哲思?马家窑彩陶的绚丽纹饰,是否暗含先民对“方圆统一”的认知?马家窑先民的精神谱系或许正需这种跨学科思维来破译。尤使人感动的是高天佑、连振波两位教授分别从陇南、安定奔赴考察之旅,追光而行的精神深受鼓舞。‌

  这样的文化考察之旅,是专家们用脚步丈量学术的典范,更是我们基层工作者向理论高峰登攀的阶梯。我们将以此次玉石之路考察为鞭策,深学、笃学,并为考察之旅搞好服务,持续做好马家窑文化的“守夜人”与“传灯者”,让被时光打磨的一个个陶器、一块块石头,在学术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李家功,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