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答好服务人民的“初心卷”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尚书》中“敬德保民”的治国理念,到《管子》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为政之道,中华文明的基因里镌刻着对“为民”价值的永恒追寻。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必答题。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需求的升级和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唯有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为民服务的长卷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案。
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筑牢信仰之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民服务的根本在于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坐标”。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执着,到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奉献,无数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仰力量。反观当下,少数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中迷失方向,将“公仆”身份异化为“特权”资本,背离了“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初心。筑牢信仰之基,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镜,从“半条被子”的鱼水情深中感悟初心,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让“人民至上”成为融入灵魂的价值选择。唯有在思想深处扎牢为民之根,方能在行动中结出惠民之果。
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深耕实践之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广大干部二十年如一日走村入户,用“脚底板”丈量民情,以“泥腿子”贴近民心,将“脏乱差”的农村变为“绿富美”的典范。从反面看,政务服务领域仍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看似“键对键”便捷高效,实则让“面对面”的温度流失。这些都充分说明,服务人民群众不是空洞的口号,需以“身入”促“心至”,既要走进田间地头看“实景”,更要坐上百姓炕头听“真声”,既要在医疗教育均衡等“大事”上精准发力,也要在公交线路优化等“小事”上细致入微,让群众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
以“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智慧,创新服务之策。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为民服务既要传承“衙斋卧听萧萧竹”的情怀,更需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造。上海“一网通办”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将300多项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深圳推出“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模式,让社区服务更接“地气”。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的变革智慧。但创新绝非“为改而改”,需警惕“成摆设”“变累赘”等乱象。真正的创新应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既善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服务效能,又保留“适老化”窗口等传统渠道的温度,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效率与温情的平衡。(石小羊)
- 2025-03-17党员教育培训需提升“深度”“精度”“效度”
- 2025-03-17写好新时代的“民情日记”
- 2025-03-17打好党员教育“组合拳”
- 2025-03-17以人民为中心 让社会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