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中的“煤龙”奔腾 大秦铁路撑起万家暖冬
强冷空气席卷神州,北方大地气温骤降,供暖阀门陆续开启,一场关乎亿万群众温暖的能源保供战已然打响。作为“西煤东运”的核心动脉,大秦铁路正以日运120万吨以上的高位运行姿态,在653公里的钢轨上书写着保供担当,让乌金暖流跨越山河,温暖千家万户。
这条仅占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0.5%的钢铁通道,承载着全国五分之一的煤运量,支撑着大半个中国的发电与供暖需求。寒冬里,从山西大同零下20℃的装车点到渤海之滨的港口码头,2.6公里长的重载列车昼夜穿梭,经过防冻液喷洒、智能装车、抑尘剂覆盖等标准化流程,以“五优先”原则开启保供绿色通道。路、地、企一体联动建立“一企一档”,精准对接26个省市自治区的电厂需求,实时监控存煤与日耗数据,让“即到即卸、即卸即返”的高效循环成为常态,用运力确定性对冲天气不确定性。
科技赋能让保供更有底气。如今的大秦铁路早已不是“肩扛手凿”的旧模样:5G远程监控、AI辅助检测等技术让运输效率较开通时提升400%,煤矿端的无人值守系统实现“30秒过磅、4分钟装车”的极速流转,港口1000名清煤工人24小时轮班作战清除冻煤,用人力与科技的双重保障破解极寒天气下的运输难题。从37年前7万筑路大军破冰开路的建设奇迹,到如今智能化、规模化的重载运输,大秦铁路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能源安全”的生动诠释。
这条“煤龙”的奔腾,既是民生温度的守护者,也是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运输的煤炭不仅保障了京津冀80%的冬季供暖,为通辽等地区的农牧民送去平价“暖心煤”,更支撑着300多家电厂、6000多家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双碳”目标指引下,100%电力机车牵引减少75%能耗,178个防尘站让粉尘污染降低90%,实现了保供与环保的双赢。当列车驶过燕山山脉,钢轨上跳动的不仅是万吨煤炭,更是一代代建设者的奉献与坚守,是国家发展的底气与韧性。
寒潮愈烈,保供愈坚。大秦铁路的高位运行,彰显的是中国基础设施的硬实力,传递的是民生为本的暖温度。在这条能源大动脉上,每一节车厢、每一颗道钉、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工作者,都在共同书写着“寒夜有暖、能源无忧”的民生答卷,让这个冬天因坚守而温暖,因担当而安心。(李世卿)
- 2025-11-20强县域兴产业 促融合富民生
- 2025-11-20讲透、讲活、讲实 推动全会精神入心见行
- 2025-11-20【好评中国】丝滑通关全运会,活力联通大湾区
- 2025-11-20【好评中国】让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