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强县域兴产业 促融合富民生

2025-11-20 17:14 来源:中国甘肃网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乡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核心支撑,唯有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激活产业融合动能,才能让乡村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经济根基。

  深耕县域特色,让产业发展“立得住”。县域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特色,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源于禀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要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做强做优特色种养、传统工艺、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县域产业品牌。要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县域产业布局,推动要素资源向特色产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让县域经济既有“特色味”,更有“竞争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推动三产融合,让产业能级“提得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的关键路径。要打破产业壁垒,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单一种养”向“全链增值”转变。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电商平台、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融合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让乡村产业既有“广度”,更有“深度”,不断提升产业整体能级。

  完善联农带农,让民生福祉“落得实”。发展乡村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通过订单收购、分红返利、务工就业等方式,将小农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要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经营主体让利农户,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农民合理收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能力,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让乡村产业既有“效益”,更有“温度”,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兴则县域兴,县域强则乡村兴。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是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责任担当,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周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