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暖心驿站”,提升居民幸福感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传递民生温度的“神经末梢”。建强用好社区暖心驿站,将其打造成为民、便民、安民的“温馨港湾”,对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对接需求,织密便民服务网络。“暖心驿站”的生命力在于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应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进行亲民化改造,避免“千站一面”。优先满足“歇脚、应急”等基本需求,配备饮水、充电、药箱、雨具等设施,让快递员、环卫工和过往居民实现“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累了能歇脚”,打造名副其实的“城市补给站”。在夯实基础服务上,应结合社区特点拓展特色服务,老龄化社区可嵌入健康监测、日间照料等功能;年轻家庭集中的社区可增设“四点半课堂”、亲子阅读区;上班族多的社区可引入共享厨房、智能货柜等服务。同时联动社会组织,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构建“基础+特色+专业”的立体服务模式,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服务就在身边”。
创新参与机制,搭建协同治理平台。“暖心驿站”不仅是服务空间,更应成为居民参与治理的公共平台。要打破行政化运行模式,设置“居民议事角”、“民意收集箱”,结合线上平台引导居民围绕环境改造、停车管理等议题建言献策。建立“收集-协商-反馈-评价”闭环机制,确保居民诉求件件有回应,提升参与感和获得感。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发挥驿站的联动作用。推行“在职党员到驿站报到”、“楼门院长值班”等制度,引导各方力量参与驿站管理和矛盾调解。探索“居民轮值站长”模式,鼓励热心居民参与日常运维,形成“人人是治理主角”的生动局面。
培育互助文化,营造温暖精神家园。针对现代邻里关系淡漠问题,暖心驿站还应成为社区共同体的“黏合剂”。通过开展节日联欢、邻里茶话会、兴趣沙龙等活动,增进邻里情谊,打破“一墙之隔不往来”的陌生感。以志愿服务深化互助关爱,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结对帮扶。组建“银龄互助队”关爱独居老人,“爱心妈妈团”看护幼儿,“能工巧匠队”提供维修服务。完善积分兑换、星级评定等激励机制,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社区新风尚。
建强社区“暖心驿站”是彰显城市温度的民生工程。要在功能拓展上做“加法”,在办事流程上做“减法”,在资源整合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让暖心驿站汇聚成照亮社区的温暖之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生动注脚。(何洪泉)
- 2025-11-17办好“青年夜校”,激活“青春引擎”
- 2025-11-17以因地制宜之笔,绘就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画卷
- 2025-11-17根治公文抄袭要改作风提能力
- 2025-11-17做群众的“知心人、勤务员、领头雁”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