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科技创新潮涌 赋能壮阔征途

2025-10-29 19: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从复兴号上的“扫码秒订餐”到货运线上的“一单通全程”,从跨境班列的“智能调度跑全球”到重载铁路的“硬核运煤忙”——“十四五”以来,中国铁路把创新驱动战略焊进钢轨,用科技给传统铁脉装上新“智慧引擎”,没有晦涩术语,全是实打实的效能升级,让“世界一流铁路”的目标在技术迭代中越走越近。

  科技贴紧民生:让出行货运都“少跑腿、多省心”。科技的温度,藏在每个普通人的体验里。现在坐高铁,不用再攥着纸质票反复核对,电子客票“一证通行”;想吃饭不用等餐车,扫个畅行码,热饭直接送到座位;家里老人出门,适老化列车、积分优惠、站内便捷换乘全安排,科技没让老人“掉队”,反而更贴心。这背后,是“一日一图”智能调度系统在“算客流”,是大数据在精准匹配需求,让节假日加开的夜间高铁、务工专列,刚好接住每一份“说走就走”的期待。

  货运更像开了“快捷键”。以前发货要跑多个部门、填一堆单据,现在95306平台“一键下单”,货物到哪了手机随时看;乌鲁木齐发往东莞的铝棒,靠多式联运“一单制”技术,少走6天弯路、成本降4%,货主再也不用“两头催、反复问”。科技不是摆架子,而是把“麻烦事”变简单,让出行更顺、货运更省。

  硬核创新托底:铁路装备“玩出新花样”。要当世界一流,“硬件实力”必须拉满。中国铁路的科技攻坚,全是“问题导向”的实在招:客运有复兴号持续升级,350公里时速稳如平地,开行范围从都市圈铺到边疆,成为“中国速度”的活名片;货运嫌普通集装箱不实用?立刻研发卷钢箱、顶开门箱等15种新箱型,粮食、钢材各有“专属座”,运输中再也不怕损耗。

  更厉害的是“走出去”的技术底气。雅万高铁在海外落地,带着智能防震、远程运维等“黑科技”,运营两年安全跑了565万公里,拉着1200多万人次穿梭,让世界看到中国高铁的“硬实力”;大秦、浩吉等重载铁路,靠先进的牵引和防护技术,把“北煤南运”做成“高效流水线”,2024年疆煤外运量暴涨47%。没有花架子,全是能扛事的“真技术”,这才是世界一流的底气。

  联动创新破圈:让铁路“牵起更多伙伴”。科技的魔力,在于打破边界、串起全局。中国铁路不搞“单打独斗”,用技术把物流、外贸、乡村振兴都“串起来”。国内物流里,多式联运“一单制”像条“智能纽带”,把铁路、海运、公路拧成一股劲,2025年1-8月铁水联运集装箱货量涨了17.5%,帮企业省下真金白银;高铁快运更“跨界”生鲜市场,茂名荔枝靠高铁“贴地飞行”,24小时从枝头到货架,比传统运输快3倍,吃货们随时能尝鲜。

  国际舞台上,中欧班列靠全程智能调度实现“天天班”开行,外贸“新三样”坐着列车闯世界;跨境旅客列车上,多语种智能服务、快速通关技术,让中外交流更顺畅。就连乡村振兴里,公益性“慢火车”也配上了简易电商设备,山里的土特产靠铁路运出去,老乡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科技让铁路不再是“单条线”,而是联动全局的“活力枢纽”。

  从车厢里的小细节到跨境运输的大格局,中国铁路的科技赋能,没有“高大上”的口号,全是“解决问题”的实在劲。当科技持续给铁脉注入新动能,这列“世界一流”的铁路快车,必将载着民生期待和发展底气,跑得更稳、更远。(任彦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