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道岔上的“极限拼图”,解锁江南货运枢纽的“焕新密码”

2025-09-01 15: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8月25日下午至26日凌晨,江西向塘西铁路货运编组站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极限手术”。400多名作业人员与11台挖掘机协同作战,将170吨新道岔如“拼乐高”般精准对接,用540分钟完成了这场堪称“巨型拼图”的铁路升级工程。这不仅是一次工程技术的突破,更凝聚着铁路部门为保障货运畅通、助力经济发展所付出的卓越努力。

  战前筹备:铁路部门的精密部署与万全准备

  一场540分钟的“极限手术”,背后是铁路部门数月甚至数年的精心筹备。向塘西编组站作为江南最大的铁路货运枢纽,承担着区域货物中转的重任,任何一次施工都需兼顾效率与安全,避免对货运大动脉造成过多影响。

  为了确保施工万无一失,铁路部门组建了由工程技术专家、一线作业骨干组成的专项团队。他们提前对编组站的既有线路、道岔状态进行了数百次勘察与数据测算,精准定位施工难点与风险点。针对170吨新道岔的运输、吊装与拼接,团队设计了十余套方案,通过计算机模拟反复推演,最终确定了“分段运输、精准对接、同步作业”的最优策略。

  同时,铁路部门还提前协调了周边货运线路的调度,通过调整列车运行图、分流部分货物等方式,为施工“腾挪”出宝贵的540分钟窗口。这种“提前规划、科学分流”的举措,既保障了施工顺利进行,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货运效率的影响,展现了铁路部门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

  战时攻坚:铁路人用专业与坚守铸就“速度与精度”

  8月25日下午,随着施工指令的下达,400多名铁路作业人员迅速进入岗位,11台挖掘机同时启动,这场“极限手术”正式拉开序幕。在施工现场,铁路人用专业与坚守,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动容的攻坚画面。

  吊装环节是整个施工的“重头戏”。170吨的新道岔体积庞大、结构精密,稍有偏差便可能影响后续使用。铁路部门的吊装团队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配合先进的定位系统,将道岔的吊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指挥人员通过对讲机精准调度,操作手全神贯注操控机械,作业人员则在地面实时监测,三方配合天衣无缝,确保新道岔“稳稳落地”。

  11台挖掘机的配合同样堪称“教科书级”。它们在铁路工人的指挥下,或清理旧轨、或平整地基、或协助搬运材料,每一个动作都精准高效,如同“钢铁战队”般为施工保驾护航。

  战后意义:铁路部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540分钟的“极限手术”圆满完成,向塘西编组站以全新的姿态重新投入运营。笔者不禁感叹,中国铁路发现日新月异,这次施工不仅是铁路部门技术实力与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更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道岔的投入使用,大幅提升了编组站的货物中转效率,缩短了列车停留时间,使更多物资能够快速流通。这对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贸易往来具有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此次工程是铁路部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铁路部门始终以保障运输畅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用一个个优质工程为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力量。(鲁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