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2025-08-30 16:4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风是党的生命线,关乎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从延安时期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到新时代“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我们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作风建设,用优良党风政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唯有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常抓不懈,才能确保党员干部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就像房间里的灰尘,稍不打扫就会积厚成垢。现实中,一些地方仍存在“四风”隐形变异现象:有的干部把“痕迹管理”变成“痕迹主义”,表格填了一沓又一沓,实事却没办几件;有的把“服务群众”挂在嘴边,却在群众办事时“踢皮球”“打太极”;还有的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绕道走”,遇到矛盾问题“和稀泥”。这些看似“小毛病”,实则是侵蚀党的公信力的“大隐患”。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作风建设松一尺,党群干群关系就会远一丈,必须时刻警惕“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

  作风建设以民心为秤,万事皆应民先。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走遍兰考沙丘探寻治沙之道;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用脚步丈量闽北山区的发展之路;黄文秀扎根乡村,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这些优秀干部用行动诠释了一个真理: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如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多元,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办得了”到“办得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多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少在会议室里“拍脑袋”;多解决“学位、床位、车位”等民生痛点,少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让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口碑中。

  作风建设需内外兼修,方能行稳致远。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要靠制度管根本、靠思想筑根基。一方面,要扎紧制度“笼子”,健全监督体系。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四风”新动向,让隐形变异问题无处遁形;对顶风违纪者“零容忍”,以“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力度强化震慑。另一方面,要拧紧思想“开关”,筑牢信仰之基。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内心深处摒弃特权思想、懒惰心态,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行动自觉。唯有制度约束与思想教育同向发力,才能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标配”。

  风正济时启新程,作风建设再出发。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作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持续擦亮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才能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优良作风护航下行稳致远。(严美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