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多维发力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

2025-06-13 16: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以持之以恒的定力,常抓不懈,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多维度发力,方能打赢这场“持久战”,绘就乡村发展的壮美画卷。

  激活产业引擎,夯实振兴根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面对部分乡村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现状,需立足特色资源,构建多元产业体系。深挖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田园综合体、民俗体验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强化品牌塑造,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借助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引入现代科技与管理模式,建设智慧农业基地,推广机械化生产,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让乡村经济在持续迭代中迸发活力。

  厚植人才沃土,注入发展动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针对人才外流、储备不足的困境,需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依托职业院校、农业技术站等平台,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电商运营等专题培训,培育本土“田秀才”“土专家”,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的骨干队伍。出台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带动新技术、新理念落地。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守护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记忆。生态宜居与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整治工程,修复生态脆弱区域;推广绿色种养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污水管网、垃圾分类等设施,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精神瑰宝,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打造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载体。通过生态与文化双轮驱动,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成为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夏海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