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志愿填报乱象背后:莫让焦虑成为收割寒门学子的“信息税”

2025-06-13 16: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三五百元,三五天培训,零基础摇身一变成为高考志愿“专家”,在2025年全国高考落幕、1335万考生家庭陷入志愿填报焦虑的关键时刻,新京报揭开了“高报师”的行业黑幕。

  我们没有理由指责那些攥着血汗钱、挤在机构门前的父母,因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拼尽全力为孩子铺平前路的普通人。与其说这是一份“智商税”,倒不如说这是家长为弥补信息不对称而支付的“决策安全感税”,承载着最朴素的亲情与最深的惶恐。教育部连年预警道出了实情:招考政策复杂,普通家长想弄明白,不容易。

  可这份花大价钱买来的“安心”,靠谱吗?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志愿填报专家”承诺“AI精准匹配”“一分不浪费”的服务,真经得起琢磨?可以肯定的是,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澎湃新闻》也曾有过“警惕伪AI给高考志愿填报挖坑埋雷”的提醒。

  志愿填报不是简单的分数换算,它关系孩子的爱好、特长,职业规划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把这么重要的人生选择简化成技术活,本身就是对孩子选择权的剥夺。家长以为买到的是量身定做的“最优解”,结果可能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老配方”,甚至存在滑档或专业错配的风险。

  乱象背后是帮孩子做选择的能力愈发不平等。大城市孩子能早早职业体验,了解专业;县城、乡村家长却被“平行志愿”“专业级差”绕晕。认知“断层”让普通家庭面对选择时力不从心。政策表述难懂,学校指导滞后,监管不到位,导致“高考志愿填报师”乱象,侵害普通家庭利益,更侵害了寒门学子宝贵的选择机会。

  怎么破?光喊家长“别上当”不够,得把那份“安心”真正还给他们。政策解读要讲“人话”。招生部门不妨把那些复杂的招录规则变成老百姓看得懂的动画、短视频,让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学校要把“学会选择”当成教育的大事。从高一起,把“生涯规划课”纳入必修课,像看重分数一样看重学生会不会选。家长回归常识才是破局的“密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各省考试院《报考指南》等免费资源,远胜“速生专家”的信口开河和流水线“生产”的志愿填报方案。

  志愿填报是青年学子的第一次郑重自主选择,不该成为不良机构收割的良机。所幸官方的警示常在,教育部门开放录取数据查询与志愿模拟填报,高校也展示专业实情。这些举措都在把那份高价购买的“安心”,还原为教育该赋予的底气——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自信落下人生自主选择的第一笔。(正文959字,高家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