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人物

试验田里的青春底色

2025-07-04 10:23 来源:甘肃科技报

试验站里三代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查看马铃薯长势

  盛夏时节,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的试验田里生机盎然。覆着银色地膜的田埂上,一株株马铃薯幼苗探出嫩绿的茎叶,在阳光下舒展,长势喜人。清晨的田埂还带着湿气,90后实习研究员李伟已踏着露水走进田间。他俯身蹲下,熟练地拨开叶片,仔细查看幼苗的生长状况,目光专注地扫过每一寸土地,不时在记录本上写下数据——新一天的科研工作,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上开始了。

  李伟今年28岁,2024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工作。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耐得住寂寞的李伟在这里做了一名实习研究员,每天跟着师傅在田间地头忙碌。

  这座始建于1965年的西北首个马铃薯专业试验站,历经三代科技工作者60年接力坚守与创新,从保存国家首批马铃薯种质资源到育成50个自主品种,在马铃薯高淀粉和抗晚疫病育种领域优势明显,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和科技支撑。从攻克高淀粉育种难题到构建“试验站+企业+农户”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让一粒马铃薯种子成长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富民产业。

  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文国宏已经在试验站工作了40年,马上到退休年龄的他每天带着李伟在试验站里忙碌。

  “40年前刚来试验站的时候,我是年龄最小的,老师们手把手教我。现在我是试验站年龄最大的,我得手把手教这些年轻人。”文国宏曾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学科团队带头人。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先后育成马铃薯品种28个,育成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年推广面积600万亩以上,近5年累计在甘肃省推广面积2500万亩以上,增产鲜薯500万吨以上,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

  2021年2月,以文国宏为成员的“农业农村部马铃薯产业技术扶贫团队”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荣获甘肃省“劳动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和2004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集体奖等荣誉。

  “现在所里的90后有四五位,都特别能吃苦。”文国宏说,经过三代人60年的不懈努力,会川试验站已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和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辐射扩散中心。目前,通过站企合作,实现年均销售脱毒种薯3500吨,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又学的是农业,所以很适应这里的工作。”李伟说自己会好好学习,和同事做好传承,结合新技术,让甘肃的马铃薯种业继续发扬光大。(张鹏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