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人物

他是国内育成胡麻品种最多的人——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建平

2025-05-08 14:59 来源:甘肃科技报

  记者 张云文

  胡麻,这种叶片狭长、花朵娇小的作物,却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它耐旱、耐寒、耐瘠薄,在黄土高原的阳光下,绽放出动人心魄的蓝色,如同高原上跃动的精灵,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油脂。

  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一项至高的荣誉加冕在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建平的身上——全国先进工作者。这枚沉甸甸的奖章,不仅是对他个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胡麻科研事业的肯定,更是对无数默默奉献在农业科研战线上的工作者们的礼赞。

  对于张建平来说,胡麻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种情感,一种责任,一种毕生追求。自从踏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注定与胡麻紧密相连,至今已走过整整29个春秋。

  如今,张建平身兼数职,肩负着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甘肃省种子协会理事长,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等重任。他还是国家胡麻育种联合攻关组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特色油料指导小组副组长,农业农村部油料专家组成员,甘肃省胡麻品种改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以及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特色油料组副组长。

  荣誉的背后,是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他曾获得第六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光环,是他用近三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在胡麻育种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换来的。

  与胡麻结缘:一颗种子的梦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句话在张建平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从大学实习开始,他就被胡麻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贫瘠越要逆生长的特色作物所吸引,深深地迷恋上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从此,他便与胡麻结下了不解之缘,决心为这片土地培育出更好的胡麻品种。

  近三十年来,张建平与团队一起,执着于培育支撑胡麻产业发展的关键——胡麻种子。他们开展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优异种质;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创造新种质;创新育种技术,选育优良新品种;推广新品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就是张建平年复一年的工作,简单而充实。

  “勤下地、多观察,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才能育出好品种。”这是所有育种人的共同心声,也是张建平一直坚守的原则。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重大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20多项,为胡麻育种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带领团队育成了常规品种陇亚8-19号等系列胡麻新品种12个,每一个新品种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其中,陇亚9号以其抗病丰产、早熟优质及矮秆抗倒的特性,解决了生产中早熟抗倒品种缺乏的问题,年最大种植面积近130万亩,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陇亚10号在国家区试中表现出色,增产显著,含油率高,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亚麻新品种权,年最大种植面积达168万亩,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陇亚11号作为一级抗旱品种,抗旱丰产性突出,在甘肃省区试、国家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位,累计示范推广300多万亩,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近年来,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他不断创新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先后育成了陇亚13、14、15、16、17、19等系列新品种,并通过了国家新品种登记。

  张建平是目前国内育成胡麻品种最多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胡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所育成的胡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甘肃乃至全国的胡麻产业发展和保障优质健康食用油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引领胡麻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坚持创新是追求,也是超越,更是科研工作者履行责任的内在动力。”张建平深知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

  胡麻是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的育种方法效率较低。张建平一直思考着,能不能像水稻一样,培育出杂交胡麻,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致力于寻找创制不育系的路径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和团队于1998年通过抗生素诱导,获得了可遗传雄性不育突变体。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他们明确了新雄性不育系为珍贵的温敏型不育系,具有选育杂交胡麻的巨大潜力,从而开辟了“两系法”胡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胡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温敏型胡麻雄性不育系,他们还在世界上率先选育成功了胡麻杂交种,并建立了“两系法”杂交制种技术体系,率先实现了杂交种的规模化生产。相关研究获得了200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8年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除了在育种方法上进行创新,张建平还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引领胡麻研究走向世界前沿。面对胡麻是小作物、研究薄弱的现状,他勇于面对挑战,开展胡麻基因组染色体水平的组装,首次基于不同类型品种比较基因组与群体分析的方法对亚麻驯化与改良机制进行解析。他还构建了高密度胡麻遗传连锁图谱,开展株高等重要性状进行QTL定位和遗传解析,成功建立了胡麻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体系,为我国开展胡麻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张建平还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他明确了我国不同环境对胡麻不同品种籽粒的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木酚素、蛋白质等重要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规律,为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和生产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凭借着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张建平获得发明专利6件,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他在iScience、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BMC PlantBiology和作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并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2部。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胡麻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会宁胡麻油”品牌腾飞

  胡麻耐寒耐旱,是具有“优质、绿色、健康”寒旱特质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擦亮胡麻甘味品牌,张建平积极投身于科技扶贫事业。

  他作为会宁科技帮扶团胡麻产业组长,主持开展了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会宁胡麻油”评价项目,建立了“胡麻油感官评价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安全性、产品品质特色、历史文化等方面对会宁胡麻油开展了评价,得到了会宁胡麻油香味和理化特性2个特质指标,为会宁胡麻油品牌打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提升胡麻的产量和品质,张建平还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并形成了“标准化基地建设+优良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为主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升了生产技术。

  在他的努力下,会宁县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亚麻籽之乡”的美誉,“会宁胡麻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今,会宁县每年胡麻播种面积约15万亩,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胡麻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在我心里种下浓重的藩篱,不为寻找、不为等待,只为胡麻花开一季……我是一个种地的人,如果我还有一点成绩的话,那也是我的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一定要带领我的团队争取创造更多的成绩,让胡麻花开得更艳,胡麻油香飘得更远。”这是张建平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热爱他的职业,热爱胡麻育种工作。他用近三十年的青春年华,扎根陇原沃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胡麻产业的发展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