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岐黄薪火守护陇原光明——记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罗向霞
记者 张云文
甘肃省中医院的走廊里,脚步匆匆。罗向霞,这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正以她特有的干练和热情,穿梭于临床、科研和管理之间。
她,一位扎根陇原大地的中医眼科专家,一位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以赤诚之心守护陇原人民的光明。她是甘肃省中医院副院长,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名中医,第六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她的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芒,承载着医者的使命,谱写着奉献的乐章。
杏林春暖
用中医守护陇原光明
罗向霞,1975年出生于甘肃省庄浪县,一位典型的陇原儿女,身上兼具西北人的坚韧不拔,又兼具女性的细腻温婉。1998年青海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她毅然投身于眼科临床工作,深感传统中医在眼科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决心深耕于此。2002年,她赴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了求学之路,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中医五官科学领域汲取知识,锤炼技艺。
2008年,罗向霞博士毕业,作为甘肃省中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她带着满腔热情回到故乡,开启了她与甘肃中医眼科的不解之缘。她扎根临床,潜心科研,将个人理想与医院发展紧密相连,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初心使命。
20余载寒暑,罗向霞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眼疾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她擅长诊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出血性眼病,这些疾病往往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罗向霞深知其重要性,潜心钻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力求以最有效的手段解除患者的痛苦。她还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干眼症等多种眼科疾病。对于患者而言,罗向霞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家人。她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用温暖的语言和真诚的关怀,抚慰着患者心灵上的创伤。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罗向霞不断探索创新。她先后申请成立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病门诊、中医五官硕士、博士培养点,为甘肃中医眼科学科发展献计献策。她还坚持每年下乡眼科义诊及爱眼日宣传,将医疗服务送到基层群众的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眼科疾病的预防知识。
罗向霞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也奠定了她在甘肃省内知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的地位。在罗向霞看来,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传递爱心和希望。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守护着陇原人民的光明。
薪火相传
用科研铸就中医之魂
罗向霞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她深知,要提高医疗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此,她积极投身科研事业,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不断探索中医眼科的奥秘。
作为甘肃省中医院首批引进的博士研究生,罗向霞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领学术发展的模范带头作用。她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3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SCI收录文章5篇。参编教材5部,主持项目获得202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加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主持或参与其他项目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0项,连续3年被评选为“全省科技统计工作先进个人”。她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促进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眼科》《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编委等职。
2011年2月,罗向霞担任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以来,她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为医院的科研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先后主持修订了医院科研管理、激励与评价制度,构建了严谨科学、公开公正的管理模式,强化科研孵育,创建科研条件,开通CNKI与EBSCO数据库,在全省首先引进全球JOVA实验期刊数据库。
在她的带领下,甘肃省中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实现了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科研申报人数与立项数逐年递增,年科研项目经费由原来不到300万元增加至目前的1100余万元;论文、专利成果质量不断提高。为了实现医院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罗向霞还组织开发了医院科研教学管理软件系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率先实现了科研申报的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8年,罗向霞跟师国医大师廖品正、国医大师王自立等著名老中医药专家,认真学习中医眼科、内科病的诊疗用药学术思想,使其在中医眼科诊断中,牢记整体观念和全身辨证的重要性,临床诊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中医肾病、脑病、糖尿病、眼科、中药验方及名老中医思想传承班进行授课,深受听众欢迎和好评。2021年获得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021年6月开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病门诊。2023年,成立国医大师廖品正工作室传承中心,现已成为中医眼科特色品牌。作为甘肃省中医院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在开展眼科临床的同时,还担任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开发了院内制剂干眼润目熏洗液,且率先在全省开展了疑难眼底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吸引了省内、省外患者慕名就医。
罗向霞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甘肃省中医院的医疗水平,也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贡献了力量。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诠释着科研报国的责任担当,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罗向霞深知,中医眼科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她积极承担甘肃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任务,作为省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眼科人才,他们活跃在甘肃、湖南、北京等地,为当地的眼科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她鼓励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医眼科医生。她带教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甘肃省中医眼科的中坚力量,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深埋亲情
用爱心点亮更多光明
在枯燥的科研工作道路上,罗向霞几十年如一日,凭着对这项深奥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风里来,雨里去,为医学科技发展鞠躬尽瘁。在做好一周两个中医眼科门诊诊疗工作的同时,罗向霞白天要审改同事的科研申报书,做好科研申报书的修改指导与协调管理,还要作为中医药专家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的论证、验收和评审。她总是下班最晚,常常回家后还得继续做自己的科研项目,周末更是被培训会、学术会、项目论证会、研究生例会等安排得满满当当。
2021年10月,省科技厅组织甘肃省中医院牵头开展“甘肃方剂”防治新冠肺炎重大专项科技攻关研究。3个多月的时间,罗向霞作为项目秘书长白天忙日常工作,晚上组织全省20几家单位填报项目申报书、整理科研资料、协调工作、邀请专家连夜论证,通过无数次的修改、论证,终于完成并通过了项目申请,获批600万元专项资金,为了做好这项科研申报工作,她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工作20多年来,她没有休过一次公休假,没有请过一次探亲假,没有完完整整休息过一个周末。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上小学的儿子早已熟睡,小脸上还挂着泪痕。第二天清晨,儿子上学前,总是嘟着小嘴问她:“妈妈,什么时候你晚上能不加班呀,什么时候我睡觉前你能回来陪陪我呢?”面对儿子的哭诉,罗向霞无言以对,作为母亲的她,心里更多的是愧疚。她多想早点回家陪孩子写作业、睡觉,看着他渐渐长大,但这只能作为她对儿子不能兑现的承诺。
疫情期间,孩子每天需要通过网课学习,她无暇顾及,吃饭更是管不上,直到老师打电话告诉她,儿子已经一个月没有写作业了。经常没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便与她陌生起来,从最初黏着妈妈、走路牵着妈妈的手,逐渐变得和妈妈疏远,不愿意和妈妈一起走,晚上也不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早点回家了。每次说到这些,她的眼眶总会湿润起来。作为母亲,她觉得自己不称职。
罗向霞既是母亲,也是女儿。在青海西宁生活的85岁老母亲,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她了。她每次计划过去看看老人的时候,总会被各种工作中的事儿耽搁。2020年9月,老母亲来兰州看望她,因为总是加班,她经常晚上12点才回家,母亲总是在阳台苦苦等待,她问母亲怎么还不睡?母亲总是说:“你不回来,我能睡吗?”那一刻,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一个周三下午的眼科门诊,她和往常一样忙碌着,看到最后一个病人时,进来的这个病人却是婆婆。“妈,你怎么来了?”她吃惊地问道。婆婆却说:“平时你总说忙,今天我挂号了,这会是你的病人,你总有时间关心我的眼睛了吧!”门诊结束她又开始整理收集糖尿病眼病的临床病例资料。
在这条没有终点的“5+2”“白+黑”的科技职业生涯中,她没有一丝抱怨,也没有觉得疲惫过,更从未想过要放弃,而是始终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科技工作中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是她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所在。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罗向霞还有很多很多……
结语
罗向霞,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科研报国的真谛。
她扎根陇原大地,守护人民光明,将对家人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用爱心点亮着更多人的光明和希望。她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和女儿。她用自己的奉献和付出,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陇原大地闪耀着光芒,照亮着人们清晰而美好的视界。
- 2025-05-08他是国内育成胡麻品种最多的人——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建平
- 2025-04-21油菜北上 一路花开
- 2025-04-21为重大工程加载“神经系统”
- 2025-04-07对话·科学先锋|新能源储能技术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