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法治甘肃 >> 资讯动态

【e法耀陇原】|张掖黑河岸边,500亩新生林地背后的司法守护

2025-08-23 22:27 来源:视听甘肃

  在张掖市黑河岸边,有一片500多亩的特殊林地。这里的每一株树木都见证着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实践,都承载着恢复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这片林地,正是甘州区人民检察院创新构建的"涉林案件补植补造基地"。

  张掖地处国家"两屏三带"主体功能核心区,境内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自然生态系统交融交汇。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形成61.8万亩的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土地,在维护国家西部生态安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近年来,甘州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构建了"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的生态修复模式。2021年,该院联合区法院、市公安局甘州分局、区林业和林草局、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在黑河林场建立涉林案件补植补造基地,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式,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修复难题。

  过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人虽然被判处承担补植补造责任,但由于没有合适地块、缺乏专业技术、管护不到位等原因,树木成活率低下,生态修复效果大打折扣。如今,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交纳补植补造费用等方式,由专业的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统一实施补植补造,既确保了修复效果,又让违法者承担了应有的法律责任。

  这种模式的法律依据来源于《森林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滥伐林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滥伐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滥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检察机关将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有机结合,既惩治了违法犯罪行为,又确保了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生态修复补植补种基地"集惩治、教育、修复为一体,不仅落实了违法者的环境修复责任,更对潜在的违法单位和个人起到震慑、教育效果。截至目前,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在黑河林场涉林案件补植补造基地已代为补植苗木500余亩,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这片500多亩的林地,已经成为张掖生态司法保护的生动注脚。每一株树苗都见证着司法理念的转变:从单纯的惩罚犯罪,到惩罚与修复并重;从就案办案,到社会治理。这种转变背后,是检察机关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责任担当,也是司法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甘州区人民检察院干警李文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践行绿色检察理念,坚决扛起守护绿水青山的检察担当,不断延伸保护触角,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联动,内外协同,全力推动生态修复基地实质化运行,筑牢甘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回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美好需求。

  站在黑河岸边,放眼望去,这片新生的林地正在戈壁绿洲间茁壮成长。它不仅修复着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更彰显着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与担当。在这片土地上,司法的力量正与自然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守护着河西走廊的绿色明珠,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