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新闻眼

【巡礼马衔山】金声玉振,玉说《禹王书》(二)

2024-04-15 17: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郭大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资深考古学家、玉学家)

  我与冯玉雷老师结识时间不长,却往来越趋频繁,交流内容越趋丰富,特别是触发我不断有新的思考。其中交流较多也是与冯老师大作《禹王书》有关的,先是熊文化,接着是玉文化,近有夏文化。这些都是考古界的前沿课题,也表现出冯老师作为一位文学家在学术上敏感性。考古大众化需社会各界参与,而考古文学化是一个主要渠道,愿与冯玉雷老师和有志朋友们共勉。

  阎庆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二十多年来,西部实力派作家冯玉雷,走着这样一条小说创作道路:以敦煌文化为起点,结合亲历、长期的历史考古实践,不断拓展题材领域,并融入神话传说,在深层次上探索中国文化精神。由《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野马·尘埃》到最新推出的《禹王书》,规模宏大,气象雄浑,根深叶茂,别具一格。”

  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特约教授、欧盟中国文化委员会执行主席,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

  曾说:“冯玉雷以多年从事丝帛之路的多次考古考察与相关文献深入研究为基础,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对上古神话传说进行广阔叙事重构,写出动人心弦的历史幻想小说《禹王书》,不仅创造了全新的文学叙事方向,而且为构拟中国远古文明前源对远古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的图景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出一片崭新天地。”

  王见(艺术批评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首任馆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

  在我的心中和眼前,《禹王书》是一个极为高大的文学形象,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现代性的表达,且十分强烈。我能领会其壮观的精神,也能感到作者作品极大的创造性和唯一性。这是一种激情,一种找寻,一种大山大水的土地情怀,不是絮絮叨叨的重复之重复的重复写作。

  《禹王书》已经涉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层,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层。也可以说把中国考古学解放到中国文学。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其创作本身就是现当代意识,而且特别之处在于“自觉”。这种自觉极为可贵,可以说激活了古代文化,极应彰显。冯玉雷给我们一个新的切入点,合乎这个时代的切入点,这是他的文学贡献。

  白晓霞(文学博士,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

  冯玉雷小说《禹王书》是西部作家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诗性体现。乍看似在融入“重述神话”的宏大话题,也似在追慕“黄帝制金简,后人得天书”的神性色彩,细读却发现文本更着意于构筑充满生命力与爱的人性世界的精微风景,神话与现实、叙事与抒情、隐藏与表现等问题都处理得游刃有余。执着研究历史与考古文化以求攀援叙事新高度的冯玉雷一方面以瑰丽的想象、充沛的善意对神话时代的大禹等人物形象和相关故事做了现代语境中的重构与模塑,另一方面又努力让飘逸的诗性思维紧贴着文献资料、口述资料、文物遗迹等进行着真实飞翔。《禹王书》是诗与历史的融合,是考古知识赋能文学创作的大胆尝试。西部大地丰厚的文化遗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必将以更为科学的状态对文学进行慷慨馈赠与持续给养,敏锐多思且始终追求知行合一的冯玉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被幸运选中,成为了用小说的方式讲述“新神话故事”的人。

《涂山铭》 季永(安徽省博物院副院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张国荣(西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画院国画院特聘画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24年新年伊始,元月2日,我和路德待教授跟随冯玉雷兄“朝圣”马衔山。那次我对“山水画”中的山水忽然有了新的理解。山的精神不在高巍或秀美,而在其深厚的地蕴,马衔山是陇中高原最高峰,又是一座名闻天下的“玉山”。那天登临马衔山,天空湛蓝,大地苍茫,雄阔壮阔,令人震撼,远处,天空与高原交融处,隐隐约约看到逶迤相连的积石山、太子山、莲花山,从西北向东南延伸,虽然寂静宁静,但是我知道,在它们与马衔山为核心的古塬之间,有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渭河等奔流。大山大河,大开大合,大音希声,大美不言。冯玉雷小说《禹王书》中的人物大都活动在这个区域。大禹用开山斧开山泄洪,治理水患,正是通和生态自然的和谐来教化人类社会的和谐,这正是我们美术家创作的主旨和追求。我经常到野外写生,却是第一次到达马衔山,感触很深,也理解了冯玉雷兄为什么如此痴迷马衔山,我想通过水墨表现马衔山的浑原和古韵,但笔力不逮,只能画出一些印象。

张国荣 山水《马衔山印象》46cm×46cm

张国荣 山水《玉山那惜醉》46cm×46cm

张国荣 山水《玉在山而草润》46cm×46cm

张国荣 山水《昆仑风云》46cm×46cm

  高天佑(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陇蜀文化学者、诗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冯玉雷身上得到了集中验证。已经出版敦煌文化题材系列小说是这样,新近出版的玉文化长篇小说《禹王书》也是这样,小说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为素材进行文学性书写,把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思考触角,伸展到了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等多个领域,也把自己探寻的目光由中古史阶段投射到了甘肃本土首次发现的马家窑、齐家文化。因此,我把他的小说创作视为当代文坛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小说”或“神话史诗文学”。

  焦红原(甘肃省陇南市政协教科委主任、地方史文化学者、诗人)

  本是个虫子,你又是人,又说你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禹,

  夏后氏首领,黄帝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

  颛顼生鲧曾,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

  黄帝的六世孙,夏朝的第一个王,

  治洪水,定九州,这伟大的虫子,就是后世景仰的,伟大的禹。

  禹哎,在千百年古史的传说中,你现在《禹王书》中,

  和女娇爱恋;在龙山文化向齐家文化的延展过渡中,禹哎,

  你治理过的河水,顺从了;你耕种过的土地,复活了。

  看啦,看啦,长江黄河在大海相遇,文化与文明杨柳依依,

  禹,禹,禹哎,王位早不世袭,现在,这里是,人民当家作主。

  王承栋(白银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正高级教师)

  我最早读到冯玉雷先生小说《禹王书》,是发表在2018年第5期《大家》杂志发表的缩略版。大约9万字。这次出版的是全本。我认为《禹王书》除了作者本人深厚的的文学功底外,先后十五次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也起到重要作用。我作为一名地方文化爱好者,曾有幸多次参加叶舒宪、冯玉雷等学者组织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那一系列的文化活动,真可谓是历史文化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壮举,其后产生的实际效果,远远超越最初计划,这部巨著即是有力佐证。《禹王书》取材于神话故事,又高于神话故事,史诗般的大文化书写,必将对中国远古神话的研究,对玉石文化的新认识,对中国小说创作领域的开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马衔山新韵》 吴定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李生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导)

  自己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来到甘肃,偶然接触到冯玉雷先生及其创作,小心忐忑地细读了其大部分作品。其重中之重的“敦煌”文化小说系列创作背后是不断贴近考古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问学求索。挑战小说阅读耐力的《野马尘埃》,在小说叙事中灵活运用大量考古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献,构建亦真亦幻的恢弘空间和人物群像,显现了作者特别的学术抱负。也可以说,他执著于文学和学术相结合的历史题材书写蹚出了自己的文学之路和叙事空间。2021年发表于文学双月刊《大家》第6期的小说《熊图腾》,更具鲜明的考古叙事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这位儒雅的西北汉子钟情于中华民族原始神话的想象还原,不断涵养自己独特的文化情思,让当今考古成果深层契合艺术求真的小说叙事——《禹王书》,更是他孜孜不倦数十年坚守文学与文明探源的新创获。继往才能开来,考古叙事或者说文化考古的小说叙事实践无疑在破除历史迷雾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还能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透视当代文化某些过于浮泛庸俗的东西。在这样的层面上,冯玉雷钟情于考古叙事和远古神话的《禹王书》显现了学术考证和艺术求真的双重自觉,舍弃了网路化的媚俗吸粉与“穿越剧”的娱乐套路,努力探索“考古小说”真正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当代小说的叙事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新的园地。亦即在时空想象的还原中努力将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渗透于小说叙事,部分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以此揭开史前神话话语里女娲和大禹等人物的神秘面纱,透视华夏先祖的生存图景,人性化理解传说中的神化人物,对充分体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和文化起源有重要意义。

《禹迹唐汪川》 张洪泽《中国玉文化》2024春季班学生

  刘大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华夏传播学会副会长)

  《禹王书》是一部融合古代神话传说、历史考古和文学创作的作品。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大禹,他在治水功绩之外,小说中也展现了他与妻子娇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通过大禹与娇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大禹作为一位伟大君主的人性化一面,使他更加具有亲和力和人情味。

  小说中巧妙地结合了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和他与娇的爱情纠葛,通过描写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患难与共,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相互理解。这种爱情描写不仅赋予了大禹这位传奇人物更加丰富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感人动人的爱情故事。

  此外,小说还通过考古研究的元素,将古代传说与现实考古结合,为读者呈现了更加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的故事。通过将虚构故事与历史考古相结合,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趣味性,为读者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思路和文学魅力。《禹王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关于爱情、勇气和奋斗的动人传奇。

《马衔山》冯玉雷 摄

  刘利刚(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秘书长)

  冯玉雷老师的小说《禹王书》形式上“新颖”、内容上“博深”,他以“小说”表征了那可能留下了蛛丝马迹但不在场的“神话”。《禹王书》既是对神话的小说化表征,同时也是对神话的解释。前者显而易见,而后者的背后是冯玉雷多年的考古实践。《禹王书》的创作固然离不开想象力,但它绝不是漂浮的文字聚合物,它被冯玉雷老师的考古实践锚定到了那古老的神话之上。要而言之,《禹王书》不仅藉由小说艺术成功地转化了考古成果,而且还藉由小说艺术成功地传播了中国神话及其思想。

照片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刘大明、刘利刚、冯玉雷、蒋世强、陈玉洪。

  才旺瑙乳(藏人文化网总编,诗人,文化学者)

  我和冯玉雷是校友——陕西师大的校友,我是算术系的,他是语文系的。我们共同的爱好是文学。我们也曾经做过同事,当年一起供职于《兰州晨报》副刊部。在那间粗陋的办公室里相识,并结成了挚友。他离开报社后,我们一直保持友谊至今。那是我们的青春年华,阅读、喝酒、玩笑,快乐遮蔽了生命中的某些忧虑。就我个人来说,一些岁月近似于消磨。但冯玉雷不是,我经历了他在《肚皮鼓》《敦煌百年祭》之后写下的那部巨著——《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为此我们痛饮,在我的房间里彻夜长谈,心中是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除了大量的工作和文章作品,还有大部头的《敦煌遗书》《野马·尘埃》。每次见面都有些匆匆,但对朋友一如既往地真挚。人的名字跟命运笃定会有某种天命联系,尤其是用方块字的人群。已经很多年,每次简短见面冯玉雷都会不停地谈论玉,直谈得我内心冰清玉洁。于是我便琢磨,他名字里隐藏的秘密要显现了。汉字中,王的腰间有一点——那是玉。由于还没有读《禹王书》,我无法断定,这秘密会呈现怎样的光彩。但我知道,它离不开冯玉雷那颗年轻鲜活并充满智慧的心的加持。

  (杨博文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