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减负不减责 以“新姿态”书写实干答卷

2025-08-30 17:4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长期以来,基层工作经常面临人少事多、权小责大等多种“小马拉大车”现实难题,致使一些基层长期“超载”,基层干部长期“负重”。当前,为基层减负的号角已经吹响,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等的出台,为基层干部卸下了沉重的形式主义包袱,从而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能够放到抓工作落实上。基层干部当以此为契机,实现从“疲于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转变,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实干担当的新篇章。

  转变思想,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担当”。随着为基层减负政策的落地,基层干部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思想,破除“等靠要”惰性思维,把“要我干”的被动应付转化为“我要干”的主动作为。要深刻认识到,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基层干部应将减负视为提升工作效率、聚焦主责主业的契机,拿出“主人翁”意识、“实干家”精神,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倾听群众呼声。面对群众诉求,建立“受理—研判—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确保事事有回应,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提升能力,从“本领恐慌”到“游刃有余”。减负之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干部却出现了“本领恐慌”。要善于利用减负释放的时间与空间,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积极探索更多管用有效的新方法。构建“学习—实践—提升”的闭环,既要学习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专业知识,扩宽自身知识面;又要投身实践锻炼,主动申请参与重点项目、矛盾调解等一线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将“减出来的精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

  改进作风,从“形式主义”到“实干导向”。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的顽疾,减负就是要根治这一顽疾。基层干部应以此为契机,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从“形式主义”转向“实干导向”。要坚决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做法,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要“量体裁衣”,坚决摒弃“一刀切”的粗放式处理,要建立“回访—评估—优化”的动态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让服务效果由群众说了算,持续校准工作坐标。

  创新方法,从“墨守成规”到“开拓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干部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大胆创新试验,将想法变成办法、把思路变成出路、把优势变成胜势。比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政务服务平台、移动办公等,实现信息共享、流程优化、服务便捷。再比如,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如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等,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严守底线,从“心无敬畏”到“行有所止”。减负不是“免责金牌”,基层干部在主动作为的同时,必须严守底线。工作中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不越红线、不碰雷区。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树立“做实事、求实效”的正确导向,注重工作实效,不搞虚假繁荣,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要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推诿、不扯皮,用实打实的作风筑牢发展根基。(杨春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