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天路”的守护传奇:《开心岭》的时代叙事与光影表达
青藏高原的春寒尚未褪尽,一场特殊的开机仪式在青藏铁路集团会议厅里点燃了艺术创作的星火。以高原铁路信号工为主角的电影《开心岭》,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屋脊上最沉默的守望者。当电影艺术与高原铁路相遇,这不仅是光影与铁轨的碰撞,更是一次关于精神传承的庄严仪式。
雪域长歌:铁轨上的生命诗学。青藏铁路这条“天路”,自通车之日起便承载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壮美史诗。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在穿越永冻层的昆仑山隧道,信号工们用红绿信号灯编织着钢铁动脉的神经网络。他们的工作台是零下40度的铁轨,工具是冻僵的手指和结冰的检测仪,却创造了连续十五年零事故的奇迹。这背后,是每个深夜手持喷灯融化道岔冰凌的身影,是缺氧环境下依然精确到毫米的检修标准。
影片中两代铁路人的设定,恰似青藏铁路发展的时代注脚。老一代建设者用铁镐和炸药在冻土上凿出轨道,新一代守护者用智能监测系统维系着这条高原生命线。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动车组的飞驰,技术迭代背后不变的是对“安全高于天”的承诺。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交接,而是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熔铸为集体人格。
现实主义的复调叙事。在悬浮剧充斥银幕的当下,《开心岭》选择直面真实的劳动者群像,这需要艺术创作的勇气与定力。电影创作团队深入格拉段沿线采风,记录下信号工张永福二十年未回家过年的值班表,捕捉到女工程师李霞在无人区检修时哼唱的青海花儿。这些细节构成了作品的现实肌理,让高原铁路人的形象摆脱了符号化窠臼。
影片中设置的戏剧冲突充满人文关怀:新一代技术员与传统作业方式的观念碰撞,家庭责任与职业使命的价值抉择,科技理性与人情温度的情感张力。这些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在高原特殊环境下淬炼出的生存智慧,展现出劳动者在极端环境中的精神超越。
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突围。从《中国机长》到《峰爆》,近年来主旋律电影正在完成从宣传叙事到价值共鸣的转型。《开心岭》延续着这种创作转向,将镜头语言从宏大的工程奇观转向个体的生命体验。影片中信号灯在暴风雪中倔强闪烁的意象,既是具象的工作场景,更是精神灯塔的隐喻,实现了工业美学与人文诗学的有机融合。
在流量至上的影视生态中,这类聚焦普通劳动者的作品犹如清流。它不依赖特效奇观制造视觉震撼,而是通过扎实的细节铺陈引发情感共振。当观众看到信号工用体温融化冻住的继电器,听到对讲机里沙哑的“区间空闲,可以通车”时,自会理解何为平凡中的伟大。
开机仪式上的红绸落下时,电影《开心岭》已然超越了普通艺术创作的范畴。它是对高原守望者的致敬碑,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图谱,更是工业化进程中人性光辉的影像见证。当银幕亮起,那些在稀薄空气中绽放的生命之花,终将以艺术的形式永远定格,成为激励后来者继续前行的精神路标。在这条横亘世界屋脊的钢铁长龙上,每一颗道钉都在诉说着坚守的重量,每盏信号灯都在延续着传承的光芒。(侯英俊)
- 2025-04-18突出招引重点助力人才发挥最大效能
- 2025-04-18用好选派干部激活乡村振兴“智力引擎”
- 2025-04-18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大放异彩
- 2025-04-18集采人工耳蜗把价格打下来,助力聋人“听得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