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铁路客运量攀升,绘就流动中国奋进新画卷

2025-03-17 11: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3月10日,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1至2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4.7%,创历史同期新高,运输安全平稳有序。(3月10日 每日经济新闻)

  春运潮涌显韧性,数字背后见民生温度。1至2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4.7%的数据背后,是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托举起的万家团圆梦。在重庆北站,务工返乡的李先生通过新开通的郑渝高铁,将返乡时间从原来的18小时缩短至4小时,站台上“让归途成为享受”的电子屏标语,与旅客们溢于言表的笑容相映成趣。这不仅是运输效率的提升,更是民生温度的具象化表达。数据增长的深层逻辑,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海南环岛高铁春节期间单日最高开行动车组221列,创下历史新高。当动车组穿越琼州海峡时,窗外的碧海蓝天与车厢内五湖四海的乡音交织,形成一幅流动的民生画卷。

  路网织就新格局,区域发展焕生机。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密的城际铁路网,实现了上海至南通40分钟通达的“同城效应”。南通某科技产业园的负责人张女士感慨:“沪苏通铁路开通后,我们与上海研发中心的协同效率提升30%,人才交流就像坐地铁般便捷。”这种时空压缩效应,让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清晨出水,中午就能摆上北京餐桌;让贵州毕节的彝族绣娘作品,次日即可亮相上海时装周。在广西北部湾,海铁联运班列将东南亚水果运抵重庆的时间缩短2/3,每箱物流成本降低4000元。正如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货运司机王师傅所言:“现在跑广西到重庆线,就像在省道上开车一样方便。”这种流动的活力,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

  科技人文双驱动,出行体验再升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诗句恰可形容中国铁路的科技创新格局。京张高铁上,全球首个5G超高清演播室实时传输冬奥赛事,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动车组实现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在深圳北站,工程师们调试的“智能运维系统”,能通过2万个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将故障响应速度提升至秒级。这些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大国重器”上,更渗透到每个出行细节——电子客票全面推行后,北京西站单日最高减少纸质票根30吨,相当于保护了200棵成年树木。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的交响,谱写出新时代的出行乐章。

  中国铁路用钢轨丈量发展,以车轮转动希望。7.26亿人次的“答卷”,既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心剂、人民美好生活的进行曲。当春运的潮水退去,留下的不仅是刷新纪录的数据,更是一个流动中国、活力中国、创新中国的生动注脚。(庞千琦)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