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团队研究发现 寒旱区农田微塑料威胁中药材安全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寒旱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与中药材根际抗性基因富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表明,广泛使用的农膜在风化后产生的微塑料,正加速抗生素抗性基因、杀菌剂和重金属抗性基因等有害基因在中药材根际土壤中的扩散,可能危及药用安全。
在我国西北寒旱地区,为了保温保湿,农民大量使用农膜。然而,这些农膜难以完全回收,经过耕作和紫外线照射,会碎裂成微小的塑料颗粒,即微塑料。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它们进入土壤后,会带来什么影响?
研究团队以常用的聚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选取以根入药的中药材当归,在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开展田间观测试验。他们发现,土壤中微塑料浓度越高,当归根际土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杀菌剂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毒力因子以及潜在的人类病原菌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多。
研究还发现,微塑料不仅直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还通过一种叫做“群体感应”的机制,显著提高了人类病原菌的丰度。这些病原菌反过来又促进了抗性基因的富集。更重要的是,一种叫做“移动遗传元件”的细菌“运输车”,在微塑料胁迫下表现出更强的网络连接能力,加速了有害基因的扩散。简单来说,微塑料污染就像在土壤中建立了一个有害基因的“温床”。它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有害基因的产生和传播,最终可能污染中药材,威胁人类健康。
这项研究揭示了微塑料污染下根际土壤中复杂的调控机制,为我们认识塑料污染对土壤健康和中药材安全的威胁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也为农业生态系统建立微生物风险监测与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记者 张云文)
- 2025-10-20甘肃农业大学在秸秆资源化利用取得新进展
- 2025-10-20解密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密码
- 2025-10-20甘肃38项“揭榜挂帅”项目放榜
- 2025-10-20甘肃颁布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