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域科普 点亮科学梦想——甘肃现代科技馆体系赋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学生们和机器狗互动。
记者 张云文
引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阵地之一,肩负着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甘肃省科协以前瞻性的视野,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作为战略引擎,通过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深耕民族地区,在陇原大地绘就了一幅独具西部特色的科普新生态。
立体网络:三级科技馆联动绘就全域科普蓝图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科技馆,如同散落在陇原大地的璀璨星辰,照亮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甘肃科技馆作为全省科普“领头雁”,已成为兰州地标,吸引着各地青少年。自2017年新馆落成以来,累计服务超过420万人次,年均接待团队约3500支,为甘肃科普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甘肃科技馆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省内各地实体科技馆建设。“十四五”期间,甘肃省以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为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县筹建中小型科技馆。截至2025年3月,全省科技馆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3座跃升至25座。
“十四五”期间,甘肃科技馆充分发挥省级馆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甘肃科技馆为龙头,市(州)科技馆为支撑,县级科技馆为补充,农村中小学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科技馆数字化平台及其他形式科技场馆为延伸的甘肃现代科技馆体系。
武威科技馆二楼,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正在进行。科学老师董俊磊带领学生探索《神奇的梵天塔》,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搭建“梵天塔”。董俊磊介绍:“我们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开发了不同的课程,例如奇妙的三角形、探秘C919、看谁跑得快等。这些课程都与他们的课内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们对校园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武威科技馆2023年9月正式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座占地8600多平方米的智慧场馆,融合AR/VR互动体验、虚拟场景模拟等高科技手段,集成了352件高科技展品,构建“展览+体验+学习”的一体化模式。
在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罗家堡村的大夏河畔,临夏州科技馆正在装修布展,土建工程已于2022年完成。“临夏州科技馆现在进入装修布展阶段。争取2025年年底开馆运营。建成后,临夏州将形成以州级科技馆+县级科技馆+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实体科技馆为主,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为辅,数字科技馆为拓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临夏州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马玉祥充满期待地说。
流动科普:打破时空壁垒触达基层
无人机编队、机器人舞蹈、VR眼镜……4月21日,“同饮黄河水·科普一家亲”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暨科普大篷车跨省联合行动在青海省民和县启动,将甘青两省科普事业紧密相连。活动当天,甘青两省共投入9辆科普大篷车,搭载了近200件科普展品,构建了一个涵盖健康生活、公共安全、数学思维、物理现象等领域的立体科普体验体系。这些展品不仅内容丰富,更兼具极强的互动性,让参观者体验科学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热情。科普大篷车随后陆续开进青海省的民和东垣小学、海东市委党校,甘肃省的河州中学附属中学、永靖县三峡中学、康乐县城北学校等多个站点。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科普宣传活动,将科学的火种播撒到更多地方,点燃更多人的科学梦想。此次活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科普资源,提高科普效率,构建黄河上游科普共同体,探索建立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推出更多惠及基层群众的优质科普内容。
5月17日,2025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主场暨第十三届“魅力之光”科普活动在兰州新区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也同步拉开帷幕。巡展搭建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等6个主题展区,展出50余件精彩展品,让公众在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实体科技馆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东西横跨1600公里,区域发展不平衡。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问题,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成为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是缩小城乡科普差距、提升基层群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手段。
近年来,省科协立足甘肃实际,一手抓全省实体馆建设,一手抓流动科普资源下沉,充分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科普资源,不断延伸科普触角。
2023年以来,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等多地共同组织实施“科普边疆行”“科普乡村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览、科学表演秀、科普大讲堂、机器人、无人机表演、车载展品互动体验、机器人编程讲座、虚拟现实VR流动影院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并线上组织全省150余所中小学开展“科普边疆行”“科技乡村行”活动。
“在甘肃省科协的指导下,武威市科协大力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工程,构建起‘中小型科技馆+校园科创中心+流动科技馆’的三级科技馆体系。”武威市科协副主席孙维荣说。
马玉祥的介绍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十四五”期间,临夏州已基本形成了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协同发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十四五’期间,临夏州科普大篷车已走遍了临夏州8个县(市)85%以上的乡镇农村,累计行驶超25万公里,每年平均活动80天以上,受益人数达89.3万人次,真正使科普大篷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持续化、群众化和社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马玉祥说。
“十四五”期间,甘肃科技馆以“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巡展、科普大篷车、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等流动科普资源和活动为载体,累计举办科普讲座390余场,流动科技馆巡展279站,服务公众656万余人次。
数字赋能:打造云端科普新阵地
甘肃省科协不断加快数字科普资源建设,积极谋划实施以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科普三化”工程,着力打造网上科普宣传服务阵地。
2022年以来,科技馆线上直播、短视频、云课堂频出,视频节目如“遇见科学家”“大国重器进兰州”在新华网、抖音等平台累计超百万人次点击。武威科技馆虚拟漫游成“网红”,24小时开放。甘肃科技馆多渠道聚合线上“科普大讲堂”,全年直播42场、推送新闻270篇、短视频140个,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基本成型。
2024年6月“科普甘肃”APP上线发布,是实施“科普三化”工程的支撑平台,也是提供网上科普宣传服务的主要窗口。全省“科普甘肃”APP平台目前已汇聚7万多条视频图文资源,年线上服务900万人次。由省科协牵头联合省直部门连续举办了四届的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今年首次通过“科普甘肃”APP线上报名并上传参赛作品,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作热情,丰富了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今年5月,省科协携手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共同推出了《科普甘肃》栏目。该栏目的开通是“科普三化”工程的重要成果,更是甘肃科普事业与电视传播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一系列科普数字化的探索日益突破城乡壁垒。甘肃科技馆“科技馆里的科学课”项目实现城乡中小学生同步互动,资源向民族和边远地区倾斜。临夏、天水等地线上资源共享,带动县(区)科普能力整体跃升。网络课程、科学微视频、知识竞答等数字科普精品涌现,网上报名、咨询、预约等一体化服务已成为新常态。
内容为王:多元创新激发科学兴趣
省科协围绕“科普资源全覆盖和协同高效”目标,集中力量推动内容、模式和渠道创新,补齐区域短板,实现全域高质量科普。
在甘肃全省科技场馆和流动设施科普内容方面,全省已形成从基础科学、生态环保、安全防护、健康生活、信息技术到航空航天等的多元内容体系。发轫于2019年的“科普大讲堂”,经过多年培育和完善,已成为陇原大地上的“第二课堂”和重要的科普品牌。大讲堂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不仅丰富了公众的科学知识,更在寒暑假期间积极探索与学校合作的模式,赋能教育发展,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还积极拥抱线上平台,开辟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普新路径,扩大了影响范围。同时,通过专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内容更新,大讲堂保证了讲座的科学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大讲堂还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深化与学校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的大科普格局,促进科普课程日常化、科普赛事阶段化,力求最终实现科普教育全民化。此外,大讲堂还积极拓展海外渠道,邀请国际专家进行讲座,为公众提供了接触前沿科学知识的机会。
甘肃科技馆不断探索“展教研发+情景沉浸+原创演艺+科学表演秀”复合型的科普新模式,寓教于乐,不断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仅2024年甘肃科技馆举办的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才计划、科学调查体验等社会化赛事吸引参赛人员200万人。“筑梦航天”活动覆盖全国,带动平台累计点击136万人次。实现情景剧、表演秀、互动演示等多元呈现,全年创作9部情景剧,演出58场。
武威、临夏等地科技场馆与学校联合举办科技节、科学嘉年华,推动无人机、机器人、编程等前沿内容进课堂。采访中,武威市祁连路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张泽梅告诉记者,因为科技馆的展示更加直观生动,还能亲身体验,孩子们对科学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总问什么时候可以再去科技馆上科学课。
科旅融合: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
在体验型科技旅游兴起的背景下,甘肃科技馆积极探索“展示+互动+研学+文旅”一体模式,在节假日设置适合亲子游的科普表演秀和科技影片观影体验,吸引着省内外游客慕名打卡。2024年国庆节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近7.5万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今年“五一”小长假同样取得了接待4.5万人的不俗成绩,在全省掀起了一波波科普热、文旅热。除了甘肃科技馆外,武威科技馆和永靖科技馆也不断拓展科学教育边界,与当地旅游场馆合作,构建科旅融合创新场景,为青少年搭建起了一个沉浸式、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临洮县“科普一条街”是政企联合打造的经典样本。据临洮县科协主席王平介绍,去年5月,在人流密集的@桦琳金地步行街,由县科协牵头,协调多部门,融合企业和社会资源,建成临洮“科普一条街”,面积近10万平方米,涵盖安全健康、科学家事迹、生活常识、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等20多个方面,并与中小学课程、科学家精神教育深度结合。科普街区让知识“活”在生活里!现在,这条街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科普+生活”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馆校携手:构建科普育人新生态
科技馆体系与基础教育深度结合,形成“馆校融合、协同育人”新格局。全省与中小学联合开发科学课程教案20余套,科学小队、实验活动定期进校园,累计组织研学活动500场、师生参与50万人次。2024年,武威科技馆联合50所中小学打造常态化科教活动,小学生自主研发水循环仪、初中生参与气象观测实验比比皆是。省内“馆校专家库”达160余人,为教师培训与课程开发提供支撑,年度教师培训达110人。
“我们邀请科技馆讲解员和外聘专家,给老师们做科学实验课现场演示。孩子们在科技馆动手实验,兴趣特别高。”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副校长曹锋平说。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用科技馆课程为青少年搭建创客空间、科学社团,并带领学生多次在省、市青少年创新竞赛中获奖。永靖科技馆讲解员杨亚丽表示,永靖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每周三、四下午组织“馆校联合活动”,利用昆虫标本、图文资料和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昆虫的分类、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科技馆体系注重“全民参与”,不断拓展社会力量。全省累计注册科技志愿者团队300余支,每年参与科普宣讲、展教辅导、社区活动等服务。科技馆联合在校大学生、“飞天英才”中小学创新人才提供实习、带教机会,创新教师—科学导师“双师课堂”。
省内各高校、高新科研院所、协会组织主动参与展品研发、课程设计和科学普及。2024年,甘肃科技馆联合5所高校、15所中学实施创新英才培养项目,会员专家参与科普大讲堂155场、线上线下服务347万人次。来馆讲学的科技创新导师们,不仅带来前沿理念,也为本地学科竞赛、科学课程开发提供相应科技力量。
甘肃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是一项着眼长远、惠及全民的战略工程。它以实体场馆为基石,以流动设施为臂膀,以数字平台为引擎,构建起覆盖城乡、服务全民、创新驱动的现代科普服务新生态。在体系建设的带动下,科普的种子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十四五”的壮丽画卷即将落下帷幕,“十五五”的崭新篇章正徐徐展开。在甘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必将比翼齐飞,共同照亮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华章!
- 2025-07-24中国科协“领航计划”扬帆酒泉
- 2025-07-24六秩会川风雨路 一薯兴陇谱新篇——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侧记
- 2025-07-21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带您解密地球“日记”
- 2025-07-18甘肃省第十一届护理学术年会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