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秩会川风雨路 一薯兴陇谱新篇——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侧记

揭牌仪式现场 记者 张云文
陇中七月,生机盎然,薯花绽放,硕果渐丰。在2025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召开前夕,由甘肃省农科院主办的“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服务渭源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暨甘肃省农科院会川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于7月19日在“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渭源县拉开帷幕。来自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及高校、企业的众多专家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马铃薯产业发展大计。
“薯”势不可挡:小土豆成就大战略
马铃薯,从“救命粮”到“致富薯”已经深深地融入定西的发展血脉,成就了定西的辉煌。目前,定西年产马铃薯原原种高达17亿粒,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总产量超过500万吨,稳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定西培育了28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构建了完整的加工产业链。
“定西马铃薯”更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高达395亿元,雄踞“甘味”品牌之首。2024年,定西市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4亿元,农民马铃薯产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一颗“小土豆”成为定西促农增收、乡村振兴和追赶发展的支柱产业。
会川试验站:六十年的科技坚实支撑
会川试验站被誉为甘肃马铃薯科技创新的“桥头堡”。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累计育成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55个,在省内外年推广应用面积超过600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3。近10年,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甘肃推广超过4000万亩,累计助农增收120亿元,科研成果辐射至13个省区。
在开放周活动中,与会代表深入会川试验站的核心试验区,亲身感受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在占地2800平方米的联动温室里,保存着71份核心种质,肩负着马铃薯核心种质、新品系和主栽品种原原种的繁育重任。科研人员正紧张地进行马铃薯原原种不同基质对比试验,力求找到更优的繁育方案。在晚疫病鉴定温室里,科研人员正运用多种方法,精心筛选具有优良抗晚疫病特性的新品种。在抗旱性鉴定温室里,科研人员通过灌溉处理和干旱处理的对比试验,精准选育具有优良抗旱特性的新品种。在马铃薯杂交温室里,科研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杂交育种工作,围绕不同加工方向和营养功能目标配制组合,今年计划组配1000个组合,年培育杂种实生苗15万株,种植各类试验材料20万份。
共绘新蓝图: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甘肃省正在全力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项目带动,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势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
活动期间,甘肃省农科院与渭源县签订了新的院地科技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渭源县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建飞、岗位专家文国宏等专家在大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带来了前沿的产业洞察和发展思路。
专家们认为,当前马铃薯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实现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院地合作,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抓住智慧经济发展机遇,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产业实现从“量大”到“效强”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马铃薯品牌。
“科技赋能,共绘‘薯’光”。在甘肃,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已经带动数百万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渭源县依托马铃薯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定西马铃薯必将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全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经验”。
- 2025-07-21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带您解密地球“日记”
- 2025-07-18甘肃省第十一届护理学术年会举办
- 2025-07-14用青春力量让世界看见中国西北——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甘肃营)纪实
- 2025-07-09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甘肃营)开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