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行动

用青春力量让世界看见中国西北——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甘肃营)纪实

2025-07-14 10:15 来源:甘肃科技报

营员们在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馆参观。

营员们在培黎职业学院看机器人绘画。 记者 张云文

  黄河奔腾,丝路绵长,7月的陇原大地,一曲科技与文化的青春交响曲缓缓奏响。20位怀揣赤子之心的华裔新生代,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展开为期7天的甘肃科技文化之旅。他们以青春为笔,以科技为桥,以文化为魂,深入陇原大地,探寻丝路古韵,触摸历史的厚重,感受科技的脉搏,播撒志愿的星火,在甘肃大地上书写下青春的华彩篇章。从兰州到敦煌,行程1000多公里,他们亲身触摸历史,感受科技,成为传播中国科技进步和灿烂文化的新时代使者。

  启幕兰州:科技与梦想的交响

  兰州敦煌艺术馆,夏令营的序幕在此缓缓拉开。开营仪式上,宣传片《春潮涌动新甘肃》以生动的画面和磅礴的气势,向营员们展现了甘肃在新时代的发展成就与美好愿景。活动组织方在致辞中,明确了本次夏令营的使命:搭建一个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互鉴的桥梁,加深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寄望他们成为传播中国科技进步和灿烂文化的时代使者。甘肃,这片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之地,以其悠久的敦煌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科技赋能下的高质量发展,为整个夏令营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基调。

  首站,营员们走进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战略的百年名校——兰州大学,亲身感受西部科研的厚重根基。在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刘洪佑教授以腾格里沙漠为“露天实验室”,深入浅出地解读《沙尘暴湍流动力学》这一前沿研究领域。他将深奥的科学理论与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紧密结合,点燃了营员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在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营员们瞻仰了叶开沅先生、周又和院士、郑晓静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西部科技事业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叶开沅先生筚路蓝缕,拓荒西北力学;周又和院士勇攀高峰,在超导力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郑晓静院士扎根西部,为构筑西部生态科学屏障贡献力量。他们的群像,生动地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营员的心灵。

  随后,在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杨克虎教授向营员们展示了立足西部、对话世界的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刷新了他们对中国科研创新的固有认知。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循证医学中心为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最后,在兰州大学校史馆,营员们通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了解了兰州大学自1909年建校以来,始终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发展的光辉历程。兰州大学的百年发展史,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离开兰州大学,营员们又前往兰州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亲身感受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活力。在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车团结分享了自己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创业历程。作为生物芯片与分子诊断领域的领跑者,百源基因在癌症早期诊断基因芯片、微生物培养基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园区负责人向营员们详细描绘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蓝图,展示了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金融创新与成果转化高效联动的发展生态。营员们纷纷表示,西部不仅拥有深厚的科研“内功”,更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改变世界力量的决心和能力。

  7月3日,夏令营在甘肃科技馆开启了一场科技体验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活动。甘肃科技馆的展厅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甘肃特色”“智慧乐园”“科技与生活”等主题展区琳琅满目,球幕影院、巨幕影院、360°自行车等互动装置,激发了营员们的探索热情。随后,营员们换上志愿者服装,凭借自身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为儿童讲解科学原理,指导互动项目。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热情服务赢得了游客们的赞誉,来自海外的科普志愿者成为了科技馆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员们体验到了志愿服务的乐趣和意义。

  千年古道,科技与文化的低吟浅唱

  告别兰州,营员们踏上河西走廊的征程。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通道,为他们展示了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

  抵达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武威,营员们参观了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严谨的工作氛围给营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心主任医师张雁山自豪地介绍:“我们攻克了‘卡脖子’技术,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重离子治癌技术的国家。”作为中国首个使用国产重离子治疗系统的医院,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已经为来自国内外的两千余名患者提供了治疗。营员们深入了解了该中心的多个“全球第一”,对中国医疗科技的进步惊叹不已,并表示希望未来能参与到相关的科研工作中,将中国医疗的创新成果和人文关怀传递到世界各地。

  次日,营员们在细雨中参观了武威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两千年的文明对话。广场中央,铜奔马雕塑以凌空飞踏的姿态,展现了古代工匠超越时代的力学智慧。博物馆内,东汉青铜车马仪仗俑的恢弘阵势,生动还原了汉帝国戍边将领的威严。营员们躬身进入长达19.34米的斜坡墓道,观察覆斗形墓顶仅凭条砖交错堆叠、无需粘合剂就能屹立千年的精巧结构,对古代工匠的智慧表示由衷的钦佩。陈列馆内,青铜车马上的西域卷草纹、出土的异域货币,无不印证着武威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枢纽,是中西文明交融的熔炉。细雨中的铜奔马,仿佛在诉说着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激励着营员们以科技激活传统智慧。

  随后,营员们还参观了培黎职业学院,这所学校秉承了路易·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学院,营员们体验了VR全景技术如何复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制作技艺,古老的纹样在虚拟空间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在智能制造学院内,机器人码垛出“NZ→CN”字样,以此致敬艾黎校长从新西兰远赴中国,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壮举;触摸屏远程操控则向营员们展示了“无人工厂”的奥秘。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机械臂精准地绘制出艾黎的肖像,冰冷的科技重现了烽火岁月中手写教材的工合精神。当机械臂挥毫写下遒劲的“和”字时,营员们深受触动,大家自发接力书写,不同的笔迹围绕着“和”字次第绽放,形成了一幅象征着文化血脉共振、和平理念共书的动人画面。在山丹艾黎纪念馆,营员们肃然起敬地瞻仰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奉献一生的事迹,也见证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在新西兰“培黎工坊”、中巴联合培养等项目中的璀璨绽放。

  在祁连山北麓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龙渠国家良种基地,营员们深入了解了这片保存着315份林木种质资源的“植物档案馆”。研究员吕东介绍说,“张掖市祁连山乡土树种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是濒危物种的“基因保险箱”,系统地保存了蒙古扁桃等珍稀资源。营员们在新设立的特有树种收集圃前驻足,体验嫁接作业,感受每一株幼苗所承载的生态未来。标本室和种子室内,跨越40年的观测记录和精心保存的种子,诉说着科研人员在极端环境中默默坚守的故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员们感慨于基地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绿化贡献的坚实力量。

  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三氧化二铁的鲜红与泥岩的灰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油画。地质科普展板揭示了七彩丹霞的形成奥秘:作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彩色丘陵形成于1.35亿至0.96亿年前的湖泊沉积,经过亿万年的风蚀水侵与地壳运动,才造就了这55平方公里的层理交错、气势磅礴的奇观。营员们热烈地讨论了岩石分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并得知七彩丹霞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喜讯。“含水率的提升使得Fe3+红色更加鲜艳,这真是大自然的调色板!”科学思维在鬼斧神工间自然流淌。 

  敦煌终章,科技与信仰的千年回响

  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员们聚焦新能源科技的前沿发展。宣传视频展现了酒泉经开区作为国家风电装备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强劲势头,致力于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员们参观了酒泉科创等企业,对中国新能源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创新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未来的合作打开了机遇之门。

  午后,营员们转场至嘉峪关。在明长城西端的起点,他们沿着高大的城墙漫步,俯瞰关城内外,聆听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塞的历史沿革和军事智慧。文物陈列揭示了嘉峪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戍边将士的金戈铁马场景仿佛重现眼前。随后,在紫轩葡萄酒研发中心,营员们品读了河西走廊的“风土密码”,深入了解了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陈酿的全流程科技与匠心,在专业的品酒课程上,深度感知了河西走廊葡萄酒的独特风味。

  行走在雄伟的嘉峪关之上,触摸的是历史的砖石,回响的是丝绸之路的繁华与交融;品味着醇香的葡萄美酒,联结的是戈壁的阳光与科技人文。一条从历史深处延伸的道路,正在书写着更加开阔的文明互鉴新篇章。

  在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专家讲座系统地阐释了中国防沙治沙的战略和技术路线。科技成果展馆揭示了研究站的使命:研究干旱戈壁地区风沙尘的形成与输送,为莫高窟、月牙泉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整治提供科技支撑。在户外的试验场上,营员们亲手触摸了治沙“利器”——成片的草方格和高密度聚乙烯格状沙障,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魔方”束缚风沙的巨大力量。“他们用青春守护荒芜,是纯粹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营员们感慨地说,“沙漠孕育奇迹,我们期待在全球平台上讲好‘中国固沙故事’!”

  营员们自行前往了鸣沙山月牙泉,在这里,他们将研究站获得的认知与眼前的美景联系起来,理解了月牙泉的珍贵与脆弱,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维持的艰难。

  在敦煌莫高窟,营员们沉浸在这座千年艺术圣殿之中,不仅领略了佛教艺术、社会风貌和中西文化碰撞的华章,更深入了解了现代科技如何守护这份脆弱的瑰宝。“数字敦煌”工程让洞窟跨越时空界限,传统壁画修复技艺与人工智能辅助拼接技术相结合,过去与未来在科技的赋能下完成了对话。营员们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是文明延续的当代法器,千年的丝路智慧正借由二进制代码获得新生,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注入永恒的生命力。

  丝路情长,青春力量永不散场

  这场漂洋过海的相聚,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成为了一场科技与文明的双向奔赴。海外赤子带着对中国的牵挂而来,甘肃以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最前沿的创新实践回应。

  7月8日,在莫高窟的千年佛韵余音中,夏令营的结营仪式在敦煌举行。大屏幕上回放着7天来的点点滴滴,兰州大学实验室里的凝神聆听,雷台汉墓的时空震撼,重离子中心的科技自豪,七彩丹霞的地质惊叹,祁连山麓的绿苗栽种,治沙战线的草方格铺设,科技馆志愿服务的真挚笑容……欢笑与泪水交织,旅程的欢畅与离别的不舍在营员们的心头激荡。

  一位营员哽咽道:“离别时的伤感,正说明这段旅程是值得的。这印证了中文的‘一期一会’——此程独一无二,情谊永驻心田。”

  营员代表们动情地分享了7天的感悟,“在武威重离子中心,我触摸到了中国尖端医疗的崛起力量;在祁连山种质资源库,每一株幼苗都是生态未来的希望;而莫高窟的数字化重生,让我读懂了科技守护文明的当代使命。”一名营员动情地说。另一位营员哽咽道:“甘肃厚重的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雷台汉墓砖石的触感、艾黎精神的温度、治沙人的坚守笑容。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中国科技文化根脉的深度认同。”他们在营旗上郑重地签名。组织方为营员们颁发了志愿服务证书,并赠予了《河西走廊》一书,让丝路记忆在字里行间长存。中国科协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甘肃省科协相关部门的代表在致辞中,肯定了营员们以科技的视野解读传统、以志愿行动播撒希望的实践,勉励他们成为融通中外的科技文化使者。

  当夕阳为鸣沙山镀上金辉,古老的丝绸之路目送着年轻的身影踏上归途。7天的甘肃之行,营员们的行囊中装满了来自中国西北大地的馈赠:重离子治癌系统闪耀的科技之光,草方格沙障缚住风沙的坚韧之智,祁连山种质资源库珍藏的绿色之钥,莫高窟数字化重生的文明之脉,雷台铜奔马跨越千年的力学之美,以及培黎学院“和”字墨宝所承载的融合之道。一座联结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新桥梁,已然在年轻的心海中架起。这薪火相传的赤子情怀,终将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照亮人类共同未来的征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