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文化 >> 文化之旅

清水赋

2025-05-23 10: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蔡浩鹏

  陇山苍苍,渭水泱泱;轩辕故里[1],秦皇家邦[2]。扼河陇之要冲,雍梁锁钥,万里丝路津廊;据关辅之屏障,甘陕分阙,千载风华昭彰[3]。或曰:清泉四注,因此名芳。

  伟哉,清水!仰韶文化,齐家遗踪,华夏先民斩荆棘而辟晖光[4];周封附庸[5],秦设首县[6],炎黄苗裔务耕战而定八荒。析上邽,置清水,创斯名之滥觞[7];战陇坂,克西州,焕强汉之帝纲[8]。蜀魏争雄,出邽山何昂扬[9];永嘉烽起,叩陇关以伸张[10]。唐蕃会盟,充中原之藩墙[11];宋金对峙,存汉家之冠裳[12]。蒙古伐夏,天骄殒落南邦[13];皇明度陇,徐达扫穴西疆[14]

  壮哉,清水!三皇幽谷,降诞人文初祖[15];永清遗堡,肇启文明开物[16]。西城故址,依形胜而开新府[17];魏晋旧廓,尚清逸而慕风骨[18]。充国陵茔,陈屯卫之要术[19];李虎墓冢,葬辅国之良柱[20]。鲁恭姬造像,兆唐楷将翘楚[21];仪制令勒碑,鉴辐辏于连毂[22]。吉山悟道,横渠立宗明四句[23];小泉隐居,廷芳开馆启书簏[24]。白沙名将,武略靖边敕忠武[25];梅江夫子,耕读齐家积清著[26]

  美哉,清水[27]!非子牧场,俊马争跹;红崖晚照,绛霞吐绢。万紫胜景,壁仞延绵;古洞悬石,飞瀑银缎。白崖滴水,悬流溅玉似珠帘;清泉烟柳,雾霭氤氲如阆苑。华山道乐,堪悟壶里坤乾;汤峪水暖,胜却岐黄祛患。高岭飞泉,深潭击鼓,凭山水之势以连翩;玉屏拱翠,云台月影,聚天地之蕴而幽浣。

  盛哉,清水!三帖碑苑,镌诗书欲不朽[28];上邽书院,穷文辞以契透[29]。廿巷新颂,谨承古韵稽首[30];十泉幽潺,浅吟琅嬛雅奏[31]。花舞北山,若锦屏绽豆蔻;香怡南塬,似仙娥舒玉袖[32]。庞公奇石,贡皇家立宫囿[33];天河佳酿,择膏粮作醅酎[34]

  嗟乎!夫清水者,人文蔚茂之洞天,风流竞秀;造化天成之福地,钟灵独厚。

诗曰:秦陇风云逐隽流,

  西江[35]琳碧写春秋。

  山川异禀鸾翔地,

  人事芳菲赋未休。

  [1]清水被称为“轩辕故里”。《汉书·人名表》:“有峤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郭璞《水经》:“帝生于上邽轩辕谷”。郦道元《水经注》:“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甘肃通志》:“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帝生轩辕之丘,名曰轩辕。今清水县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明代胡缵宗有《轩辕黄帝生清水考》,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编》明确“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何光岳、吴正中、安江林等学者均认为轩辕黄帝诞于清水。

  [2]清水为秦人发祥地。晋代《十三州志》:“秦州清水县秦亭,秦谷邑也”。唐代《括地志》:“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居”。《清水县志》:“周孝王因非子善畜马,稗居汧谓之间,后里秦亭于陇上”。

  [3]清水及周边地区依陇山之势,东瞰关中,西通陇右,南眺巴蜀,北连河朔,是古雍州与梁州的交界地,今甘肃与陕西的交界地,被称为“陇上要冲、关中屏障”。

  [4]清水牛头河及其诸多支流两岸台地发现多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聚落遗迹,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晚期,即有大批先民繁衍生息。

  [5]前897年,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后称秦亭,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清水李崖遗址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非子封邑”。

  [6]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置邽县,今清水大部属之,开中国郡县制先河。

  [7]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析上邽县(原邽县),增置清水县,始有清水县名。

  [8]东汉建武八年(32年),刘秀平陇右,先战陇坻,后岑彭、吴汉与隗嚣再战,围困西城、上邽,刘秀以为胜利在望,回洛阳前诏岑彭“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成语“得陇望蜀”由此而来。

  [9]邽山在清水境内。蜀魏交兵,诸葛亮兵出祁山过渭河至清水,今清水南道河口诸葛军垒与太石河口司马军垒对峙。清水方言“牛(刘)”“曹”,意“你,你们”“我,我们”,传为蜀魏遗风。

  [10]陇关,又名大震关,在清水县东陇山东坡,是古交通要道、军事要地。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赫连夏等势力先后伸入清水境内,反复争夺。

  [11]唐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在清水会盟,厘定边界,暂息兵戈,史称“清水会盟”。

  [12]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掠秦陇,清水城陷于金,宋将吴玠、吴璘兄弟据冶坊(今清水黄门),与占据清水县城的金人对峙。

  [13]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元史》:“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西南之清水县”。伯希和《蒙古历史辞典》:“成吉思汗死在六盘山之南的清水县境”。勒纳《蒙古帝国史》:“成吉思汗死于宁夏西南之清水县”。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成吉思汗病死在清水县西行宫”。日本田村实《中国征服王朝的研究》:“成吉思汗死于甘肃的六盘山的西江”。

  [14]明洪武二年(1639年),徐达度陇,元清水县令铁木罕巴逃窜,在马跑泉被明军捕杀。

  [15]三皇谷,亦称轩辕谷,位于清水县城东35公里处,轩辕谷内现有轩辕丘、轩辕溪、轩辕庙、轩王石、轩王台等遗存,相传为轩辕黄帝诞生地。

  [16]永清堡遗址为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17]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公孙述于清水县治西15里筑西城。东汉建武六年(30年)隗嚣复筑西城。西城依山居川而筑,扼守小泉峡口,东向牛头河河谷盆地,位置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小泉峡全长27公里,两侧悬崖峭壁,曾是清水连通秦州的必经之路。

  [18]魏晋古城遗址位于清水县城北李崖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赵充国墓位于清水县城牛头河北岸,始建于东汉,有嘉庆“汉后将军营平候公讳赵充国之墓”和道光“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碑。

  [20]李虎,陇西成纪人,生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卒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隋大业二年(606年),从陕西商州迁葬清水。墓碑书: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慎政公讳虎之墓。墓志铭: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

  [21]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任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的清水大户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迦像的记事碑,清道光初年出土,国家级文物。碑书为北周书法佳作,气势刚健质朴,用笔于隶楷过渡之间,有汉隶遗风,唐楷先兆。

  [22]仪制令碑出土于清水冶坊故城遗址,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刻立,碑上部刻“仪制令”三字,右书“贱避贵,少避老”,左书“轻避重,去避来”,反映了当时清水商贸繁荣。国内发现并保存至今的《仪制令》碑并不多见,除清水仪制令碑外,仅陕西仪制令碑、福建仪制令碑、江苏仪制令碑、河北仪制令碑、内蒙古仪制令碑。

  [23]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其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后世文人所推崇。《甘肃通志》:“张横渠隐居处,在清水县西四十里张吉山”,即今清水张吉山村,县志及地方史书多有记载。

  [24]周蕙,字廷芳,明代陇右理学大师,隐居清水小泉,号小泉先生,各地拜访求教者众,门人多有大儒。黄宗羲《明儒学案》给予“一变至道”的高度评价,书载:“薛敬之从周先生学,常鸡鸣而起,候门开,洒扫设坐,及至,则跪以请教”,学成后对弟子说“先生躬行孝弟,其学近于伊洛,吾以为师”。何景明说:“先生于容思先生,其始若张横渠之于范仲淹,其后若蔡元定之于朱紫阳也。

  [25]白沙镇,位于清水县城东十里,晋代建镇。郭相忠,清四川提督,立功新疆,靖边云南。咸丰帝为其亲书“功达汾阳”,授“太子少保”。咸丰十一年(1861年),郭相忠病逝于军中,诏赐“振威将军”。

  [26]梅江峪,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保持清中期风格。相传朱元璋之子朱樉的后人流落至此定居,世代耕读传家,家族人才辈出。

  [27]非子草原、红崖观、万紫山、石洞山、滴水崖、西灌泉、小华山、汤峪温泉、飞泉岭、击鼓潭、玉屏山、云台观均为清水名胜。

  [28]“三帖”是指肃府本淳化阁帖、二妙轩法帖、石佛沟丛帖三部书法碑刻。三帖苑共收录184位历代名家作品,刻录碑石593块。

  [29]上邽书院:清水最早的书院为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的“西江书院”,是甘肃史载最早的书院之一,清代先后易名为邽山书院、原泉书院。今复建于清水一中校园内,称上邽书院。

  [30]清水县城内二十余条历史文化街巷。

  [31]依托清水县城十眼天然泉水建设的水景口袋公园。

  [32]花舞北山、香怡南塬,分居清水县城一北一南的田园综合体,为赏花览景的网红打卡地。

  [33]庞公石,又名庞公玉,产于清水庞公庵山下牛头河一带,是陈设观赏、园林美化之佳石。宋代山阳人杜绾所著《云林石谱》收入各地奇石110种,庞公石列其中。明清时期,庞公石被征为御用贡品陈设于皇家园林。

  [34]天河酒厂位于清水被称为“岱庙神泉”的“灵湫池”旁,该泉日出水量600立方米,水质清纯甘冽,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35]牛头河,古称西江,发源于清水东南部,于县境西南流入麦积区后汇入渭河,主要支流有柳林河、汤峪河、南道河、樊河、后川河、白驼河、稠泥河等十余条,水系覆盖清水全境,是清水的母亲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