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文化时评

中欧班列铺“丝路”,钢铁动脉创共赢

2025-11-24 10: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宏观的设计,往往会落在具体的事物上来。中欧班列,这支穿越大陆的“钢铁驼队”,用十余载光阴,从最初单一的运输连线,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的物流网络,更在世界的经济版图上,刻下了合作共赢的深刻印记。它不再仅仅是一条通道,而是化身为一股蓬勃的力量,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之作为,为跨区域的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回溯其历程,这是一幅从“点”到“网”,不断拓展延伸的壮阔图景。从重庆团结村站的首发探索,到如今西安、重庆、郑州等多地集结中心星罗棋布;从最初通往欧洲的单一试探,到如今东、中、西三大主干道并举,南向新路径持续拓展,连接起欧洲26国229城、亚洲11国超百城。这每一次线路的延伸,每一个节点的打通,都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坚实脚印。国际港站电子屏幕上闪烁的干线,如同跳动的脉搏,实时反映着亚欧大陆经贸往来的热度。这种“织网结链”的立体化格局,极大地增强了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韧性与可靠性,让曾经的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开放前沿。

  效率是物流的生命线,也是中欧班列魅力不断提升的核心。口岸换装时间以小时计,甚至实现“即到即办”;全程时刻表班列的开行,让跨国铁路运输拥有了如客车般精准的时效。这背后,是规则标准“软联通”的深层发力。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与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的双向投运,打破了传统“过路经济”的局限,开创了“枢纽对枢纽”的合作新模式。数据云端共享、业务在线协同,这些智能化、系统化的变革,使得集装箱的流转效率大幅提升,无效停留显著减少。当运输时间可预期、成本更可控,中欧班列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高附加值货源的青睐,其本身也从一种运输方式,升级为高效物流体系的典范。

  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于中欧班列从“物流通道”向“经济走廊”的华丽蜕变。它不再仅仅是货物的搬运工,更是产业集聚的催化剂、经贸合作的加速器。在西安浐灞国际港,陕西康佳的洗碗机生产线与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近在咫尺,“中国制造”借此便捷走向中亚、欧洲。重庆的新能源汽车、郑州的电子产品、义乌的小商品,都借助这条钢铁丝路,更深入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面粉、格鲁吉亚的红酒、欧洲的精密仪器等“全球好物”也沿着班列回程,丰富了中国市场的选择。这种双向奔赴、货畅其流的景象,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市场深度融合、资源优化配置的生动体现。那累计突破4500亿美元的货值,无声地诉说着这条通道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超越经济的维度,中欧班列更承载着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使命。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的开行,让非遗技艺、文创产品、中医药体验随着车轮走向远方,在商贸往来之余,播撒下文明互鉴的种子。它让相隔万里的人们,不仅成为生意上的伙伴,更成为文化上的知音。这种“心联通”的力量,如同润滑剂,让国际合作的车轮运行得更加平稳顺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温情脉脉的底色。

  中欧班列铺“丝路”,钢铁动脉创共赢。中欧班列这道驰骋不息的钢铁洪流,是古丝路精神在当代的赓续与创新。展望前路,“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未来,深化“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构建“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中欧班列经济圈,将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车轮滚滚,向前的是班列,联通的是世界,激活的是共同发展的无限可能。(张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