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破解空心村发展难题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比例下降,形成了空心村。不少空心村面临党组织功能减弱、公共服务缺失、产业发展乏力等难题,对此,各地着力夯实组织基础、强化兜底服务、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以组织优势破解空心村治理难题,实现群众身边有组织、群众困难有人帮、群众收入有保障,促进空心村发展大变样。
在建强组织中汇聚力量。由于年轻人的缺乏,导致空心村党员少、组织生活难开展,许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对此,各地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按照“区域相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组织大村、强村党组织与空心村党组织联建共建,通过组织生活联过、主题党日联办,增强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针对在村党员年纪偏大、发挥作用的积极性有限问题,各地探索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激发在村党员积极性,也吸引了外出党员的动力活力。各地持续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强化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奖优惩劣机制推动村干部队伍建设提质增效,积极从本村大学生、在外能人、退役军人等对象中选拔储备村干部后备力量,建立村务工作者常态化跟踪培养机制,逐步压担子帮助其锻炼成长。通过务实举措,夯实了基层基础,汇聚空心村振兴发展力量。
在服务下沉中保障民生。空心村大多山高路远、分布分散,各类民生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充分满足。对此,各地推动基层干部走村入户,梳理需求、资源、项目清单,整理形成具体服务清单,定期开展巡回式组团服务。针对人员相对密集、需求较大的村,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下沉,辐射带动周边空心村。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就医、养老等需求大,“就医远、看病贵、问诊难”等问题,各地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空心村。针对公共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各地采取公益服务、项目委托、低偿补贴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空心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与保障,对接引入社会组织,成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与基层党组织一起开展上门走访等活动,推动各类公共服务直达基层一线,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产业发展中促进增收。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要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当务之急是要抓实产业发展。有人兴业、有业留人,打通人与产业双向吸引、畅通循环,是破解空心村难题的关键。空心村情况各异,产业发展不能“一刀切”。各地按照发展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标准,将空心村划分为稳定改善、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特色产业等不同类型,宜农则农、宜旅则旅。针对产业发展小、散、乱的难题,各地依托党建联建,推动各村抱团发展,形成致富合力。通过抱团合作,整合资源清单,建立组织联建、服务联抓、产业联兴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富民增收。(蒲都文)
- 2025-11-13【好评中国】书写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篇章
- 2025-11-13【好评中国】让社会救助的春风温暖人心
- 2025-11-13武威|小样本承载大民生 以抽样之准惠民生之实
- 2025-11-13小陇漫评|警惕快递“马甲”下的微腐败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