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让社会救助的春风温暖人心
社会救助体系由保民生、救急难的一整套制度框架构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救助制度成熟定型的标志。迈步新征程,各地各部门既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举措,也要勇于探索创新,促进社会救助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地保护困难群众的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数据赋能中适时救助。在社会救助中,各地不同程度面临一些难题,有的困难群众要么不清楚申请流程,要么碍于面子,有的甚至连出门打听的力气都没有,即便符合条件,也错过了机会。为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各地结合实际,搭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实时更新的社会救助数据资源,通过比对,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大数据精准识别,基层干部逐户摸排,提高了救助效率。面对群众的质疑,基层干部在用好大数据的同时,只有保持足够的耐心与热心,才能真切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才能在共情中打开群众心门。屏上监测预警,脚下摸排问需。通过摸排识别有服务需求的困难群众,有效解决过去“看不见、找不准、帮不到”的难题。各地注重线上线下结合,让社会救助“及时雨”直达快享,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政策找人”新路径。
在需求导向中精准救助。在社会救助过程中,一些困难群众在照料服务、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难以通过发放现金或实物的方式得到满足,对此,各地要坚持需求导向,以多元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地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为困难群众提供“递进式”服务。从“输血兜底”到“造血赋能”,以就业培训促救助帮扶,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各地主动搭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为政策范围内的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救助,为未达到政策标准但生活面临困难的居民、已享受政府救助但还有其他需求的居民提供灵活多样的救助帮扶。对照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充分调动、统筹和链接各方面资源,制定救助资源供给清单,全方位、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需求。
在标准规范中高效救助。开展高效务实的社会救助,要有规范的服务标准体系。各地系统梳理困难群众的高频需求,制定系列规范,建立起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针对过去政府购买第三方救助服务时“资金去向难追踪、服务效果难评估”问题,构建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智慧服务监管平台,实时了解每一项服务的全流程。针对参与服务的社会力量,制定“红绿灯”准入退出机制。考核优秀的“绿灯”放行,存在轻微问题的“黄灯”警示整改,严重违规的“红灯”清退,确保每一家服务机构都能守住质量底线。各地搭建县、镇、村“三级联动”监管网络。民政工作人员定期上门回访,联合第三方机构对服务项目逐一评估,层层把关确保服务质效。实现了社会救助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依靠科学匹配资源与严密监管保障,保障了社会救助实效。(蒲都文)
- 2025-11-13武威|小样本承载大民生 以抽样之准惠民生之实
- 2025-11-13小陇漫评|警惕快递“马甲”下的微腐败
- 2025-11-13【好评中国】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
- 2025-11-13【好评中国】发挥进博会融汇世界的桥梁作用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