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今年是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从“盼”到“拼”,从“谋生计”到“谋发展”,各地全面激活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汇聚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力量,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红红火火。
激发精神活力。经过各地各部门的持续努力,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既有物质上的富足,更有精神生活的变化。从“盼温饱”到“拼未来”,脱贫地区的人民群众更加重视教育发展。各地加大经济投入,持续配套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稳步提升学校综合教育质量,为脱贫群众注入了信心和力量。随着脱贫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帮扶政策日益健全,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为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打开了新空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从相关数据看,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累计培育乡村工匠13万余人,带动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各地持续提升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脱贫群众从政策的“受益者”转变为发展的“贡献者”,从被动接受“输血”转变为主动增强“造血”功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活力。
增强发展能力。对于脱贫地区而言,不仅要激发脱贫群众的精神活力,更要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能力。无论是从脱贫地区,还是广袤的农村地区而言,人才都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人才与技术正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各部门注重人才发展,出台各方面的政策激励更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回流的人才,成为脱贫地区产业升级的生力军。脱贫地区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引导返乡人员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资源在城乡间流动。各地通过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积极组织“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过渡期以来,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获得了更多增值收益。更多脱贫群众掌握了新技能,乡村产业根基更稳,发展成色更足。
激荡发展活力。当前,不少脱贫地区摆脱“靠天吃饭”模式,转向主动“谋发展”,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区域发展活力被激发出来。脱贫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通过技术赋能成功开发各种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传统农业,设立产业基金,构建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以“融圈、入链、集群”的思路,招引科技型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走出一条脱贫地区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脱贫地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挖掘农业多元价值,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新变化,潜心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正日益凸显。从聚焦一个产品到打造一个产业集群,从一个沉寂村落到一个热门打卡地,脱贫群众的追求正从“生存”到“生活”再到“生机”不断转变,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持续缩小,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更加稳健。(张闲语)
- 2025-08-30广州南站用小支点撬动大温暖
- 2025-08-30青年干部在田间地头 实践彰显责任担当
- 2025-08-30党员干部要争当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 2025-08-30绘就乡村振兴与产业繁荣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