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黑中介”乱象,织牢劳动者权益防护网
劳务中介,一边对接用人单位,一边联系劳动者,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帮助劳动者就业,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情。然而,一些劳务中介却采取虚报工价、随意克扣拖欠工资等方式,侵害劳动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沦为危害就业市场的“毒瘤”。
“黑中介”之所以能得逞,说到底还是钻了多方衔接不到位的“空子”。从劳动者这边看,不少人尤其是异地就业的务工者,找工作时往往抱着“先找到再说”的急切心态,对中介的口头承诺信以为真,没想着把工价、补贴、转正条件这些关键信息落在书面合同上;即便签了合同,也很少留意合同主体是谁,一旦出现“多次签约、主体不同”的情况,后续维权时就像攥着一团乱麻,不知道该找谁讨说法。如:有一务工者应聘时被中介承诺“月入过万”,入职后工资条上却只有六千;想维权却因没签合同拿不出证据;更糟的是,中介将他“转手”给另一家企业后失联,他连投诉对象都找不到,最终只能自认倒霉。这种“维权无门”的无奈,恰恰助长了“黑中介”的嚣张气焰。
网络招聘平台“把关不严”,也为“黑中介”提供了生存温床。部分平台对入驻中介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对招聘信息真实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劳动者投诉时,平台或称“查无记录”,或已下架信息敷衍,既无法帮劳动者追薪,也难阻“黑中介”换号再骗。更有甚者,中介冒用或借用劳动者手机号注册平台账号,将其个人信息变为“营销工具”,用于发布虚假信息或逃避投诉追责。这种行为既侵犯隐私,又为“黑中介”套路披上伪装。整个过程,更与监管链条存在薄弱环节直接相关:既有对违法中介“罚则轻、执行软”的处罚短板,也存在跨部门信息共享不畅、联合执法缺位的协同问题。
根治“黑中介”乱象,需要法律亮剑、监管创新与多方共治协同发力。网络招聘平台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审核入驻劳务中介的资质,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劳动者的投诉,对投诉较多的“黑中介”进行严肃处理,避免更多劳动者受到坑骗。劳动者自身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入职前主动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将中介承诺的工价、补贴、转正条件等关键内容全部写入合同;要仔细核查合同主体,若遇“多次签约、主体不同”情况,务必追问原因、留存证据,避免被“转包”后陷入维权困局。监管部门更要拿出“亮剑”的力度,既要开展专项整治“治标”,也要健全长效机制“治本”,从根本上铲除“黑中介”滋生的土壤。
劳务中介的价值,在于降低劳动者求职成本、提升企业用工匹配效率。唯有劳动者增强防范意识、平台守好责任关口、监管利剑高悬、公共就业服务精准补位,多管齐下织密法律之网、压实各方之责、提升维权能力,才能让求职之路少些陷阱、多些坦途。也是唯有如此,每一位辛劳的劳动者才能足额获得劳动报酬、安心扎根岗位,就业市场也必将更加公平透明。这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根本保障,更是对市场秩序的守护、对民生福祉的珍视。(林伟)
- 2025-08-30高速戴恐怖面具吓人,“视觉惊吓”危及公共安全
- 2025-08-30畅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源头活水
- 2025-08-30【好评中国】激荡青年就业服务的源头活水
- 2025-08-30用忠诚与担当铸就雪域高原最美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