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省内游

刻刀藏岁月 葫芦蕴匠心 兰州刻葫芦匠人齐鸿芬的守正与创新之路

2025-08-14 16:0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在黄河楼上一间素朴的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落在案头静卧的葫芦上。一位女子手持刻刀,凝神屏息,刀尖在葫芦表皮游走。起落之间,细腻的纹路渐次浮现,时光仿佛也在刀尖悄然沉淀。她,便是兰州刻葫芦的匠人齐鸿芬,一位以半生光阴守护传统、不懈探索创新的执着匠人。

  家学浸润

  半生刻就葫芦缘

  “我啊,从小就是泡在雕刻声里长大的。”谈起与葫芦雕刻的缘分,齐鸿芬眼中漾起温润的光。父亲与兄长手中刻刀与葫芦轻触的沙沙声,是她童年最熟悉的旋律。耳濡目染间,方寸葫芦上的奇妙世界,早已在年幼的心田种下艺术的种子,从此与刻刀、葫芦结下不解之缘。

  初执刻刀,她循着家学脉络,雕琢的多是经典题材。然而,骨子里对艺术的那份炽热追求,让她无法安于现状。“要让葫芦上的天地更辽阔,就得走出去看看。”于是,她辗转于北京、敦煌、杭州等地。故宫的恢宏气象、敦煌壁画的千年瑰丽、江南艺术的灵秀风韵,都成为她汲取养分的沃土。每一次远行与求索,都如同为她的雕刻世界推开一扇新窗,也让她开始思索:如何让这门古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守正创新

  老手艺的新表达

  “传统不是枷锁,而是根基。”在齐鸿芬心中,创新绝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其生命力的自然生长与延伸。她从传统名画中汲取灵感,将《簪花仕女图》的绰约风姿、《五牛图》的憨厚意趣,“搬”上圆润的葫芦。但她拒绝简单的“复刻”。当旁人仍沿用传统线描技法时,她独创“博彩刮擦”技艺,以精妙入微的刀法,在葫芦上复现原作的古雅神韵。“就像把名画微缩了,‘贴’在这葫芦上,连笔墨的浓淡层次都能逼真再现。”她如是形容。

  尤为珍贵的是,二十余载深入研究敦煌艺术,为其创作注入了灵魂。她巧妙借鉴壁画岩彩风格,先以浅浮雕勾勒物象轮廓,再施以饱满浓丽的色彩。经反复打磨,葫芦上的图案色彩斑斓而和谐,生动自然,呼之欲出。“你看这色彩,既承袭了传统的雅致,又平添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力。”她轻托起一件作品,阳光流淌其上,葫芦上的天女衣袂翩跹,仿佛下一秒就要从藤蔓缠绕间款款走来。不止于绘画,敦煌藏经洞的唐人经书墨迹、甘肃简牍中古拙的书体,也被她融于刀笔,使小小葫芦成为承载多元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

  薪火相传

  让非遗走进烟火人间

  “一门手艺要活下去,得让更多人看见它、喜欢它才行。”谈及行业变迁,齐鸿芬感慨良多。过去,题材固化的传统雕刻品一度“跑烂”市场,乏人问津。如今,随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高学历人群开始珍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都懂咱们老祖宗的好东西,能品出葫芦上的门道和匠心。”这份来自新时代的认同,让她对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她始终坚持“艺术品也要接地气”。普通作品定价亲民,让寻常百姓也能轻松拥有一件承载非遗温度的手作;而耗费数年心血精雕细琢的极品,则作为艺术收藏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东西再好,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不息的生命力。”如今虽已退休,她却比从前更为忙碌:在工作室悉心指导徒弟,传授握刀的力道、着色的窍门;家中的晚辈也饶有兴致地拿起小刻刀,在稚嫩的手中,刀尖虽显生涩,却已开始笨拙地舞动,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与技艺。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将独创的“博彩刮擦”技法单独申报非遗时,齐鸿芬笑着摆摆手:“兰州刻葫芦是个大宝藏,我的这点技法能被包容其中,就是最好的认可。”对她而言,虚名远不及技艺的传承来得重要。“只要眼睛还看得清,这双手还能动,这把刻刀,就不会停下。”

  案头的葫芦仍在齐鸿芬手下悄然“生长”,刻刀与葫芦相触的轻响,清脆而笃定。这声响,是她对千年文脉的深情守望,更是“匠心”二字最质朴、最铿锵的注脚。在她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中,小小的葫芦,不仅承载着家学渊源与悠悠时光,更蕴藏着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绽放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采访中,齐老师言语不多,但寥寥数语间,皆是对手中技艺的深沉敬畏。当话题触及那段浸润敦煌二十余载的岁月,她起身,从柜中小心翼翼取出一本厚重的笔记。翻开泛黄的纸页,里面密密匝匝贴满了壁画的临摹稿与葫芦雕刻的构思草图。

  “敦煌的壁画太震撼了,”她的指尖轻抚过一张张纸页,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激动,“那些色彩,那些流转的线条,都值得搬到葫芦上。”她停留在一张飞天草图前,指着那蜿蜒的飘带:“你看这弧度,我琢磨了整整三个月才敢落刀。先用浅浮雕打底,再一遍遍打磨、上色……单是让颜色均匀附着、历久弥新,就试了几十种法子。”

  临别时,她立于门边挥手。阳光斜斜地映照下来,悄然落在她鬓角的几缕白发上,那银丝便如同浸染了岁月温润的光泽,无声地诉说着一位匠人毕生的执着与热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