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文化旅游 >> 省内游

兴隆山脚下 飘出烟火气

2025-08-12 11:3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段天花正在盛饭

  段鸿瑞(中)展示绘画作品

  肖海燕用簸箕为大豆去除外壳

  仅仅几分钟,段天花就和家人吃完了午饭。炒的菜都剩下了,但那一碗碗西红柿鸡蛋臊子面片却吃得干净。热气直冒,碗甚至很烫,可他们还是稳稳地端在手里,吃得有劲儿。

  榆中山洪灾害发生以来,受灾的段天花家里还没开火做过饭。

  几天来,随着救灾持续深入、各项保障日渐到位,很多人内心开始慢慢平复,屋子里便偶尔传出欢声和笑语,传出烟火气,传出“相信未来”的热望。

  1

  热气腾腾

  8月7日深夜,兴隆山村一社。从该村名称看,这里就在兴隆山脚下。山洪在新日到来前突然“到访”。

  段天花很奇怪,夜里11时许还无睡意,内心哪来的焦躁?

  “你听,这是啥雷啊!声音闷得不响,时间还这么长。”段天花戳了一下也未入睡的丈夫,丈夫却撅了一句:“这哪是雷啊,这是水里的石头碰石头的声音。”

  即刻起身,从窗口望出去:天呐,山水怎么跑到马路上来了!水没在河道,在马路上,这把段天花看懵了。

  段天花家距离山体更近,这也意味着水先流过她家。虽然在懵中呆了一下,但对这一点段天花很清醒。

  “山水来了,赶紧往高处跑!”她和丈夫、儿子从一楼跑向二楼,一边跑一边给邻居们挨个打电话让抓紧“撤”,直到电话都没电了。她甚至忘了关掉家里邻街商店的门。

  这便是当晚的榆中山洪灾害。之后的几天,段天花一边念叨着被山洪泡坏的商店,一边清淤、平复内心。“电来了,我要立马自己做饭!”段天花时不时地给自己鼓劲。

  就这样,这顿注定被记住的饭开启了它的使命。

  8月11日中午12时,段天花开始切菜炒菜、揉面揪面片,炒了豆角,凉拌了黄瓜、青椒,又夹了一碗腌菜。切菜的声音、热气升起的样子,在某一刻甚至显得悦耳和美。

  “把菜炒软了再放豆瓣酱,好入味。”段天花炒菜不紧不慢,不管是大火爆炒还是小火熬煮都深谙其道,使得“卖相”可人。

  “家里人都喜欢吃面,西红柿鸡蛋臊子面片,这是‘灵魂’。”也确实看得出来,等到开吃,四个菜没被拣几筷子,面片却很快就被吃得干净。热气直冒,碗很烫,他们却都端在手里,甚至都要把头伸进去。

  记者看到,大家交流并不多,但吃得很起劲儿。

  2

  风雨过后

  当记者循着村民的指引来到兴隆山水木轩农家乐门口时,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忙碌的身影——老板高晓英正蹲在店门前的台阶上,用新买的笤帚仔细清扫着缝隙里的淤泥,偶尔直起腰,望着店里渐渐清亮的地面,嘴角扬起一抹浅浅的笑。

  “快进来坐,刚扫出块干净地方。”看到记者,高晓英直起身热情招呼,手里的笤帚却没放下,“这笤帚是今早去县城买的。你看这墙角,还有点泥印子,得再蹭蹭才干净。”她边说边拿着笤帚在墙根来回擦拭,动作麻利又认真。

  由于地处河道下游,上游水流分流后,水木轩农家乐虽未遭受严重冲击,却也没能完全躲过淤泥的侵扰。“当时水退了之后,店门口积了厚厚一层泥,最深的地方能没过脚踝。”高晓英指着门口的空地回忆,“我这店还好,主要是门口难清理,左邻右舍的情况比我棘手多了,有的店里进了水,货架都泡了。”

  然而,这份“还好”的背后,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温暖。高晓英记得,雨停的第二天一早,村支书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查看情况,“当时支书说‘大家搭把手,困难就过去了’,话音刚落,村里的年轻人就扛着铁锹来了,后来武警、消防员、志愿者也来了,还有不少不认识的爱心人士,拉着卡车送来了各种爱心物资。”

  这几天的场景,高晓英至今历历在目。社会救援力量、爱心人士分着干,有人清淤泥,有人冲地面,还有人帮着搬东西,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提要求,到了饭点就吃点东西接着干。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农家乐的院子里确实干净了不少,屋檐下的红灯笼随风轻摇,屋里的餐桌擦得锃亮,消毒柜嗡嗡作响,厨房飘出淡淡的菜香。“电力已经恢复了。”高晓英掀开厨房的帘子,里面的师傅正在切菜,案板上码着新鲜的黄瓜、西红柿。

  午后的阳光渐渐热起来,高晓英拿起抹布,又开始擦桌子,动作里透着一股劲儿。“虽然受了点影响,但现在看着店里干干净净的,心里就踏实。”高晓英说。

  采访结束时,厨房里的炒菜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充满希望的歌——风雨过后,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你听这动静,多踏实。”她回头朝记者笑,手里的盘子上还冒着热气,“前几天店里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现在好了,锅碗瓢盆又热闹起来了。”正如高晓英所说,“只要大家心齐,啥坎儿过不去?咱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3

  相信未来

  还得再说段天花。在做这顿饭之前,她还打开了商店开始营业,说这个商店起于25年前,儿女上学、丈夫手术多年无法劳动,都曾一度靠它;她给记者介绍了家里养的8窝蜜蜂,还说没教会家里的鹦鹉说太多话。

  段天花其实是个裁缝,她的心灵和手巧在村里名气不小。她说,家里人都好受灾不算啥,钱还能慢慢赚回来,“相信未来”。

  走出段天花家,暖意未消,眼前的S401兴隆山村段路面又带来新喜:几天的清淤完毕,正在清洗路面。阳光洒下,水淋淋的洁净路面甚至还能反射出光来,让人不禁有了念想。

  段天花家的斜对面就是有福农家乐。走进二层的农家小院,太阳正好从屋顶洒下来,整个院子显得透亮。段有福正坐在大厅刷手机视频,孙女段鸿妤正在为崇文中学高一分班考试复习备考,孙子段鸿瑞则在画画。幸福大家庭的既视感迎面扑来不说,这里边还有很多小细节:段鸿瑞画了山、水、云、蓝天、太阳、树、草、小鸟,起名“兴隆山”。他画得讲究,当爷爷催着“交作业”时,他却不慌不忙地说“还没画完”。

  “快来,我给你们拿凳子坐。”“来,我给你们拿水。”记者刚进门,还没有说明来意,肖海燕的热情善意便迎面扑来。

  肖海燕也在一社。她正在用簸箕为大豆去除外壳,风起、皮落,家里的小花园也花开正旺,种类不少,这些看起来像“偷来的”生活气息又生出暖意来。“儿子还没结婚,我还得抱孙子,要干的活还很多,我还得继续坚强。以后肯定越来越好。”她说。

  当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救灾和保障持续深入,很多受灾群众很快拾起了信心,他们帮助清淤、生火做饭,还主动参与到灾后重建中。采访中他们称“相信未来”“新生活肯定更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添翼 张鹏伟 曾德华 首席记者 苏晓 见习记者 吴雪皎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