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背后是“从善如流”的美丽心灵
5月17日早晨,四川南充某校初三班级的班主任带着全班学生到医院看望因病重休学就医的同学。班上六十多个同学整整齐齐地搬着板凳来到仪陇县总医院的广场上,和就医的同学共同拍下了一张特殊而完整的毕业照。拍照次日,这名不到16岁的同学因病不幸离世。网友纷纷为这张特殊的毕业照感动,称这是“难忘的一课,珍贵的照片!” “情谊无价,孩子们给大人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当少年们扶正板凳、调整姿势、对镜头微笑时,他们给身在重病的同学,送去了来自小伙伴们的温暖和关爱,告诉这位同学“你并不孤独,我们都惦记着你”。然,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自己和全社会上了“难忘的一课”。
在病痛、生命面前,没人敢轻言勇敢或畏惧。而人在生命面前,既是“本我”又是“他者”,既是亲身体验者,又是远处凝视者。应该是什么的态度或姿态,需要在成长中用一生去回答。特别的佩服南充该校初三班级的班主任老师,为了给这位病痛孩子上的“最后一课”,他应该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征求这位孩子本人和父母亲的同意,得到本班其他同学和家长的支持,其中的种种细节环节,远非表面所想的简单。在这张特殊的毕业照定格瞬间,生命教育课早已溢出一个初中班级,它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告诉我们生命如花,有开有谢,人间有爱,彼此守望。
当人们称这张照片为“难忘的一课”时,他们真正感动的是教育者的勇气——敢让生命在最脆弱处直面真实,敢用集体行动诠释爱与责任。这不是一场完美的课堂设计,而是一次人性本能的迸发:教师、学生共同成为教育者,在生死边缘书写了教育最美的模样。这样的案例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校治理,应是为善念留白,为共情铺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彼此照耀中成长。
教育是最需要解答生命、人性、生活考题的。在并不轻松的学业、难言不重要的分数面前,生命教育很容易被遮蔽。对生命要敬畏,对死亡有认知,对苦难能共情,对压力要正确面对。这些相比升学、分数,会用一生来诠释“更加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这些年来,一些学校开起了“生命教育”课、设置“心灵导师”。因现实生活情境而设的灵活弹性的“生命生活教育”课,更加的难能可贵。媒体应该多关注这样的清新脱俗的课程设置,当然要保护好相关人员的隐私、尊重他们的正当诉求,也请网友带着善意从善如流不要刻意解读导致行善成本高耸。
也要看到这堂最感人“生命教育课”,在背后的“多方奔赴”力量。比如当班主任老师提议带着全班同学去医院看望病重同学拍一张完整的毕业照,他很好的使用了“教学裁量权”。班主任很可能面临多重压力:医院环境能否保证秩序?集中行动是否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同学病情可能引发的情绪波动如何处理?但其最终选择以教育者的直觉突破形式主义框架——他相信“让生命见证生命”最值得。这种裁量权的行使需要学校给予信任,更需制度宽容度:它要求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考试率论,而将学生情感成长纳入衡量范畴。
还要看到此次事情中,学校治理展现出的“弹性包容”“从善如流”。当班主任老师提出带全班学生去医院看病重同学,作为校长很可能会说“想法好”“很好的教育”,但也可能为了其中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而犹豫,到底是批还是不批确费思量。该校显然在“允许试错”中展现了智慧——后来获得了公众赞誉,反证了这种柔性管理的正当性。我们接着来思考:生命教育其实除了课程外,更加是一种氛围文化,比如平常学校是否鼓励师生关注他人困境?案例中的班主任能如此果敢行动,可能源于校内已形成尊重生命的共识。比如平常学校是否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情感成长也比较关注?分数不应是教育教学的真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生活本来应该的样子”,一样的终身受益。
这不是一场完美的课堂设计,而是一次人性本能的迸发。教育是最需要多方合力的,首先是理念的相向而行,其次是行动的不谋而合。生命教育的难忘一课,背后站着多方的善意力量,请不要忘了为这么多的“从善如流”美丽心灵点赞。(程振伟)
- 2025-05-22【地评线】飞天网评:为基层减负要精准聚焦减到底
- 2025-05-22【地评线】飞天网评:让以旧换新的活水直达消费者
- 2025-05-22【地评线】飞天网评:主动作为,做好出口转内销大文章
- 2025-05-22小陇漫评|让民营经济走向壮阔的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