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书评

书评丨《国乐风华》:传承国乐,回望经典

2025-07-14 18:24 来源:红网

国乐.jpg

  国乐,即中国民族音乐,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算起,中国音乐发展已有近9000年历史,从西周建立礼乐制度算起,中国音乐历史已有3000年。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与金钟玉磬、八音和鸣的礼乐文明相生相伴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1000多年前唐代歌舞乐的蓬勃发展,以及宋代轧筝、奚琴拉弦乐器的出现,既证明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兴盛,也印证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国乐,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智慧的结晶,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国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王朝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其遗音绕梁,尽显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其古韵流芳,跨越时空,让我们在几千年之后仍能产生共鸣。因此,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播,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回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张音悦,怀着对国乐的无比热爱,组织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国乐演奏者,用心用情编写了《国乐风华》一书(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希望通过通俗化的表达、大众化的传播,传承国乐文脉,回望经典曲目。这是她个人和她的写作团队音乐才华的展示,更是她和她的写作团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次深情致敬。

  全书系统介绍了国乐简史,分门别类呈现了传统乐器的制作材料、乐器形制和音响效果,并通过经典曲目的赏析,探寻国乐作曲理念,回望传统民间音乐。

  一、国乐简史,简而不略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由稚嫩走向成熟,民族音乐也由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国乐风华》一书溯流探源,从历史的纵深追溯“中国音乐史”这条生机勃勃的河流。

  本书对国乐史的介绍始于远古、夏、商时期,终于20世纪上半叶。粗略地分析,本书的国乐史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作者通过对歌、舞、乐、乐人以及与音乐有关人物的条分缕析,引导读者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本书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介绍,从历史的纵向梳理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沿革,如远古时期的乐器;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大司乐、《诗经》、曾侯乙编钟;秦朝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相和歌、歌舞戏;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歌舞大曲、教坊与梨园;宋、元时期的瓦子勾栏、诸宫调、元杂剧;明、清时期的弹词与鼓词、四大声腔、工尺谱,把中国传统音乐从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向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和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俗世音乐发展和流变这样一条脉络完整地呈现出来。

  对于中国近代和现代音乐史,作者侧重于将重大历史事件对音乐文化的影响进行勾连。如鸦片战争后,在国家与民族面临严峻变革与转型时期应运而生的学堂乐歌这种既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却又与之紧密相连的新音乐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和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聂耳、冼星海等创作的以爱国救亡为主题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群众歌曲,以《白毛女》为代表的解放区新歌剧等。

  二、金声玉振,千年回响

  目前考古发现最古老的乐器为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属新石器时代音乐遗存。西周时见于古籍记载的乐器有70余种,仅载于《诗经》的乐器就有29种。随着乐器种类的多样化,乐器分类应运而生。“八音”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后来逐渐成为古人对乐器的统称。《国乐风华》一书将传统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四个门类。

  本书重点介绍了鼓、钟、磬、铙、錞于、筑、缶、十面锣等8种打击乐器,骨笛、埙、古筝、篪、唢呐、笙和竽、箫等10种吹奏乐器,琴、瑟、箜篌、琵琶、冬不拉、阮等12种弹拨乐器,奚琴、轧琴、胡琴、马头琴等11种拉弦乐器。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乐器的制作材料、乐器形制、演奏形式和音响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讲述了不同乐器背后的历史典故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例如,书中提到钟作为华夏正音的代表,最早诞生于黄帝时期,黄帝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作为礼乐重器,彰显使用者的地位和权力。又如,玉磬自周朝起就被赋予等级色彩,成为王权的象征;磬与钟通常一起演奏,“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中华礼乐文明在钟与磬的合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介绍冬不拉、热瓦普、火不思等少数民族乐器时,更是从民族团结和华夏各民族交流、互鉴的高度,阐述音乐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国乐经典,韵律绕梁

  民族器乐作品作为国乐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从题材、旋律到意境,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记忆,也是让世界感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本书分古典乐曲、现当代乐曲和合奏曲三个部分对国乐经典曲目进行了赏析。

  对于古典乐曲,本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下来的《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十面埋伏》《牡丹亭·游园》《贵妃醉酒》《定军山》等经典,从题材、旋律、音调、唱腔、意境、典故等角度娓娓道来,将“高山流水、知音相遇”“潇湘水云、万里澄波”“十面埋伏、杀声连天”以及杜丽娘“惜良辰美景空自流”、定军山“天助黄忠成功劳”等情境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腔格韵律。

  对于现当代乐曲,本书选取《二泉映月》《听松》《苗岭的早晨》《百鸟朝凤》等名曲,讲述了刘天华、华彦钧(阿炳)、白诚仁、任同祥等音乐家创作或改编经典曲目的故事。作者认为,在20世纪初,刘天华、华彦钧等民间音乐家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既借鉴西方创作技法,又汲取中华传统音乐养分进行音乐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逐渐向专业化、学科化发展,吴祖强、白诚仁、刘文金、王佑贵等专业作曲家群体为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使得民族器乐作品从题材内容、音乐结构、技术语汇等方面获得了极大丰富。

  总之,本书对于我们从宏观上认识、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国音乐文化史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认识、了解传统乐器,触摸国乐文化载体,感知国乐文化温度;从经典曲目现场感知一代又一代音乐学家钻研中国音乐学术、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情怀,感受国乐经典曲目沁人心脾的魅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伦荣,湖南人民出版社原总经理、总编辑,编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