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朵姥姥”刘雪玲素描
“阳朵姥姥”刘雪玲素描

▲刘雪玲和外孙女朵朵

▲刘雪玲艺术作品

好消息不过夜。
那天刘雪玲老师将获奖证书的图片第一时间发给我。2020年7月,冰心儿童图书评奖委员会,将儿童图书冰心奖颁发给广东新世纪出版社,《树叶上的小蜗牛》绘本画册的全体编辑人员集体荣获这一荣誉。“阳朵姥姥”刘雪玲是树叶绘本画册的主创人员。
“阳朵姥姥”刘雪玲,甘肃正宁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自学绘画艺术,“中国民间布贴画、撕纸画艺术大师”,国家教育部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在撕纸画、报纸画、树叶画等多种材料艺术创作方面造诣深厚。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地展览,并在《甘肃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表。多家电视台多次进行报道,引起专家学者关注。
初识刘老师,是在前不久一次“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上。七月的甘南大草原,牛肥草绿,风景宜人。刘老师从西安动身,与剪纸大师叶长友,画家王天生和笔者一行四人在兰州会合,前往甘南合作。远远看去,刘老师一身红绿相间的着装格外醒目。拉杆箱鼓鼓囊囊,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不知是啥好东西。艺术家有时让人很难琢磨,甚至有点怪怪的。
宾馆里我和刘老师同住一个房间。几天的相处,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那个不善言辞的艺术家,她的才华,她的经历,她的成果,她的艺术魅力,直接颠覆了我的思绪,令人感慨万千。
拉杆箱里的宝贝,起先让人大跌眼镜。两大包枯叶,几本她早期的画集,还有一本沉甸甸的新书样稿集。而手里的那个黑塑料袋也是一大堆新的绿色树叶。在兰州的那天早上,她专门去了一趟植物园,捡了一大袋子绿树叶。原来,甘南高海拔,树叶长不大,很难见到阔叶,树叶是这次讲课必不可少的教学道具。
她的现场观摩课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深受合作市小学美术老师和小学生们的欢迎。“树叶,布艺,泥巴,”她在黑板上信手拈来,点题一目了然。
枯黄的树叶如何变成艺术作品?大家心里的疑团瞬间被眼前的树叶画所解开。在一般人的眼里,那些泛黄的树叶,略显頽废,甚至不屑一顾。她居然可以妙手回春,随意一摆放,便有了故事情节,有了生命,陡然变得可爱,令人心仪。孩子们沉浸在绿色树叶的奇妙变幻之中,在刘老师的点拨下,小剪刀一出手,一串串葡萄结果了,小公鸡喔喔啼,这是“粘贴树叶画”,童话里的世界妙不可言。
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在多个领域里绽放,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刘老师的泥巴,玩出了她自己的风采。三盆泥巴,事先由主办方备制好。像和面一样,醒泥巴,摔泥巴,软硬适宜。人还没到合作,泥巴早已备好。
剜一块泥巴,她在手里团了团,直夸合作的土质好,适宜泥塑。这一下,现场的孩子们来了劲,玩泥巴本来是孩子们的天性。此刻的刘老师像极了孩子王,泥巴在她的手里,变得顺从,泥来得手,一个憨态可掬的儿童即刻成型。众目睽睽之下,时间仿佛凝聚,考验着实力水平。于是又捏了一个西北大汉,只是轻轻地转动,那种传神的仪态,便复制在泥人身上,给泥巴瞬间以生命和灵魂,这是她的绝活。
对大自然有着浓浓的情,对艺术有着深深的爱,这是她走向艺术之路的动力和源泉。爱上布贴画,常常将碎布头当玩具,用身边的景物当写生,积累了布贴画的素材,作品得到了业界普遍认可。她告诉我,家里存着大量的布头,遇到心仪的布,不问价格,买,买,买,到了痴迷的境界。2001年出版了《刘雪玲布贴画集》。
因爱萌发的树叶拼贴画,成就了刘老师艺术生涯里又一个奇迹。
用落叶摆放、拼贴而成的原创绘本《树叶上的小锅牛》走红。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感受四季更迭、春华秋实,用身边的落叶创造贴画,让落叶在艺术创作中绽放新的意义,用爱守护、将爱传递。
每当说起这段创作过程,刘老师脸上总是泛着光泽。2017年秋季很特别,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一个秋天,第一次被树叶子的艳丽色彩震撼了,西安城里火光冲天,小区里,公园里,马路边上到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她一边捡树叶,一边欣赏一边琢磨……
在西安市郊,秋风吹红了枝头的树叶,“阳朵姥姥”刘雪玲带着自己的小外孙女朵朵在山中捡果子。突然,朵朵发现了一只小蜗牛,执意要把它带回家,但小蜗牛好像不怎么愿意,在叶子上四处乱爬。于是姥姥给朵朵讲了小蜗牛妈妈在等小蜗牛回家的故事,朵朵突然领悟到小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牵挂,最终小心翼翼地放走了小蜗牛。朵朵的举动在刘雪玲老师心里埋下了种子,望着漫山火红的树叶,刘老师决定就用这些树叶,以自己和朵朵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一本树叶贴画绘本。
绘本强调的是故事性。用树叶摆放、拼贴,拍照存影,便完成使命。刘老师婉惜地说,第一稿因为手机像素不够,很遗憾无法成书,没能成功。
她的绘本故事创作过程中有这样的描述:秋天是姥姥暮年的暗喻,落叶是生命走向终点的象征。但是在故事的最后,朵朵把落叶创作成树叶画,赋予了落叶全新的“第二次生命”,成为三代人之间爱的见证——多年以后,朵朵可能早就忘记了上山遇见小蜗牛的事情,但手中的落叶画会成为这段故事的印记,也会让她想起自己与姥姥在山上共享的美景时光,还有在月光下对妈妈的思念。
刘老师创作过无数构思精妙的艺术作品,但唯独对这本《树叶上的小蜗牛》情有独钟。原来树叶也有大年和小年,2018年、2019年的秋季无精打采,所有的树叶都其貌不扬,用庆阳人的土话来形容,叫“屁红子”。那时落叶难得、材质易碎、色泽不同等都为她的创作带来了不少困难。2018年秋天,阳朵姥姥在缺乏创作材料落叶之时,编辑部一条为树叶绘本收集树叶的帖子,得到全国无数人的默默支持。在编辑、其他作者和广大热心网友们的帮助下,一个个装满秋叶的包裹从各地奔来,解决了创作难题。无数人为了成全这部充满爱的绘本而献上爱心,最终这本书才能顺利出版。
支撑她守候三个秋天,精心打磨创作的,正是她对外孙女和所有小朋友们的爱和希望。人生第一本树叶绘本成功,让刘老师信心大增。
她的泥塑作品不计其数。庆阳有一孔窑洞,是她的泥塑工作室,里面陈列着不少泥塑小玩意,视之为宝。她邀请我,有空去她的窑洞看一看。
在合作的那几天,刘老师显得心事重重。直言为她的新书《一片叶子》出版而压力山大。样稿已出来,出版社催得紧,出版费用筹得差不多了。家乡的文化部门支持了一块,家人出资全力支持。一个对艺术追求的完美主义者,总觉得其中的一些细节不甚满意。满篇都是用铅笔修改的痕迹。版面调整,边框高低,抑或不加边框都在反复拿捏。只要空闲,我俩说得最多的是她的新书。半夜干脆不睡,俩人一起给样书挑毛病,改错。书的“序”出自甘肃一位媒体名家之手。布贴画、手撕画、树叶画、泥塑,四个部分较全面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仔细翻阅,发现每幅画的名字都很优雅。她说,为了起个好名,花了不少心思,从大量的歌曲里找灵感。难怪,旅途中别人聊天,她会带着耳机安静地听歌。
偶尔一觉醒来,她说想把书中的“手撕画”一部分撤掉。问为什么?她说四大块书太厚了,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不便携带。我说,样书都出来,“碌碡拉到半坡里,没有退路。”她的手撕画出神入化,一张报纸,便撕出了作家陈忠实的神韵。我很诧异,断然让她打消念头。书名《一片叶子》,寓意自己艺术成果的汇总,删掉哪一块都有缺失感,一定要完整出版。刘老师眼里放光,增加了信心。大家鼓励她,期待新书尽早出版。
刘老师是我认识的民俗艺术家里最为特殊的一位,我调侃她是为了艺术而疯狂的女人,有时我会嬉笑她是个疯子,刘老师很乐意我这样的称呼。家里收藏了20多箱枯树叶,布头成卷。泥塑作品除了专门为用户定制的,其余都像她的孩子一样,当成宝贝,东藏着西掖着。好在有家人的理解支持,让这些被他人视为垃圾的物件,任其在家中泛滥。我说,刘老师你想过没有,有多少人能容忍把家里弄成这个样子?她若有所思,笑道:也是。
成功的背后,是多少次艰辛的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用智慧汗水,浇灌出民俗艺术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兴趣爱好是取得成功的动力,坚持不懈,一股道上走到底,方可在艺术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杨玉珍
相关新闻
- 2020-11-15记得那时风日好 ——读穆涛《先前的风气》
- 2020-11-15踩鼓
- 2020-11-13龟山大雾
- 2020-11-13阅读,需要“感动”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