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鼓
踩鼓

钉木钉
鼓作为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因为良好的共鸣作用和激越雄壮的声音而深受人们喜爱。虽然鼓也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种类之分,但总地说来,构造却比较简单,都由鼓面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面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用手或鼓杵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的。
在黄土高原上,每到重大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人们就会以锣鼓合奏、秧歌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欢庆,用以增添节日欢乐的气氛,这个时候,鼓类乐器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用“咚咚”作响的鼓声,和激情矫健的身躯,以及高原人特有的嗓音,吼出了一个个燃烧的生命。
勤劳朴实的黄土高原人,不仅用鼓,而且自己动手制作鼓。尽管现在商店里有现成的鼓出售,但在他们看来:商店出售的鼓不动听、不经打,一槌就可以敲破。因此,才需要自己动手去做,他们把制作鼓的过程叫“踩鼓”。
踩鼓,不是说做就能做的,很费时日,得提早做准备。踩鼓的匠人,在十几年前,就栽几棵桑树,从幼苗时开始培育,促其杆直少节,桑树要选母桑最好,因母桑树的木纹要比公桑树细密耐用。
踩鼓时,先做鼓身。等桑树长到碗口粗时,择其良者伐倒后阴干。根据要做鼓的大小,将树干分锯成稍微带有弧形的木条。再将木条水煮一次,以防干后裂纹。经过水煮的木条叫响木。像箍木桶那样,用刨光的响木箍成鼓身。为了使鼓身密封不漏气,堵住鼓身的上下张口,装入沾有胶液的小石子,反复转动,使胶液均匀地分布到鼓身内,将响木之间的缝隙密封,鼓身就做成了。
再做鼓面。到集市上选购体大健壮的成年牛的干牛皮一张或数张,先用硝水浸泡到毛能刮去为宜,然后进行褪毛处理。一张牛皮可做大鼓一面,较小的鼓两面。鼓面要一面一面地踩。先将分解的牛皮蒙在鼓体的一面。蒙牛皮的一面向上,鼓身下面平放老牛车的一个轮子,这叫“网子”。沿所蒙牛皮边上打几个小眼,用绳子穿眼将牛皮拴在车轮辐条上,然后将绳索绞紧,把鼓面绷紧。叫来几个小伙子,脱去鞋袜,一次一人,肩挑重担以增加重量,轮番登上鼓面,来回走动,边闪担子边踩鼓,将绷紧的鼓面踩松;再绞紧绳索,使鼓面进一步绷紧,继续踩鼓,反复多次,直到鼓面踩不松为止。踩好一面,再蒙好另一面,采用同样的方法踩。在踩另一面前,鼓内放进一面旧钹或旧锣,有时候也放一个易拉罐。当鼓敲起时,铁罐在内震动,使鼓声更动听,人们把这个铁罐叫“鼓胆”。
将鼓的两面牛皮踩紧后,用木钉蘸胶固定在鼓身上,外饰以铜泡钉,裁去多余的牛皮,一面鼓就做成了。
鼓做成后,放在阳光下边晒边用重槌敲打,这叫“捶生牛皮”。鼓的声音是捶打出来的。不捶打,鼓声出不来,即使这面鼓干到成形了,也是一面哑鼓。鼓槌要用柳木做成,这种由软木头做的鼓槌较轻,能在鼓面上弹起来,用硬木头做的鼓槌不但没有这种性能,而且容易将鼓敲破。
用这样的方式踩的鼓,声大、经打、动听,听着舒坦,用着放心。
随着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制造被机器生产所取代,踩鼓这种传统的老手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刘志洲 文/图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