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三农频道 >> 乡村振兴

武都:柿饼产业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25-11-05 17:2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余守萱

  近年来,曾经作为“庭院经济”零散存在的柿子树,如今已发展成为武都区一项重要的特色富民产业,一颗颗小小的柿饼,正成为撬动山乡振兴的“金疙瘩”。

  在武都区姚寨镇,村民王大爷家院子里,一串串削好皮的柿子像小灯笼般整齐悬挂,在阳光和微风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凝结出诱人的糖霜。“以前家里的柿子吃不完就烂在树上,或者挑到集市上卖几个零钱,根本不成气候。”王大爷一边熟练地给柿子翻身,一边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制作、统一销售,我们只管放心种、用心晒,根本不愁卖!”

  王大爷口中的变化,得益于武都区近年来对柿饼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打造。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分散的农户被组织起来,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柿饼的品质和食品安全;电商平台则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武都柿饼走出了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的兴旺,最直接的体现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在桔柑镇的柿饼加工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忙着分拣、包装。村民李大姐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她笑着说:“以前冬天农闲,就在家闲着。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柿饼啊,真是咱们的‘甜蜜’事业!”

  武都柿饼的良好口碑,源于其独特的品质。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柿子含糖量高,口感绵密香甜。在制作上,武都人既保留了传统的悬挂晾晒工艺,保证柿饼的原始风味,又引入了现代化的食品烘干和包装技术,有效规避了天气风险,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相。

  “我们坚持‘古法新做’,既要‘老味道’,也要‘新标准’。”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申请‘武都柿饼’的地理标志产品,希望用更好的品牌形象,把这份‘甜蜜’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

  如今,行走在武都的乡村,空气中都弥漫着柿饼的香甜。这抹亮丽的“武都红”,不仅描绘出丰收的画卷,更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柿饼,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为武都的乡村振兴之路,铺就了一层厚实的“甜蜜”底色。

  通讯员 王玉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民乐:建好“高产田”夯实“粮袋子” 民乐:建好“高产田”夯实“粮袋子”
  • 漳县:秋菊“燃”金秋 文旅热度再升级 漳县:秋菊“燃”金秋 文旅热度再升级
  • 【小陇画报·429期】永靖秋韵:黄河之畔的诗意画卷 【小陇画报·429期】永靖秋韵:黄河之畔的诗意画卷
  • 兰州城关交警进校园 沉浸式宣教筑牢安全防线 兰州城关交警进校园 沉浸式宣教筑牢安全防线
  • 陇拍客丨民乐:水库秋色惹人醉 陇拍客丨民乐:水库秋色惹人醉
  • 陇拍客丨临泽小城秋景入画 陇拍客丨临泽小城秋景入画
  • 图解|胡昌升:以深厚为民情怀扶孤助残济困 让爱心事业在陇原大地生生不息 图解|胡昌升:以深厚为民情怀扶孤助残济困 让爱心事业在陇原大地生生不息
  • 公发筑路 畅行陇原·礼遇榜样|李志虎:戈壁踏热浪冬奥献匠心 12载青春筑路收获满满 公发筑路 畅行陇原·礼遇榜样|李志虎:戈壁踏热浪冬奥献匠心 12载青春筑路收获满满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慈善事业加
2   陇拍客丨肃北:深秋盐池湾 鸟舞湿地生
3   【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织密儿童福
4   【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织密民生保
5   【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五年来投
6   玉门:秋收落幕犁地忙 筑牢“沃土根基
7   民乐:多元产业驱动 走出富民强县特色
8   崆峒:苹果丰收采摘忙 产业兴旺促增收
9   民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乡村振
10   漳县:“金豆豆”喜丰收助农增收
11   高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乡村振兴
12   临泽:章丘大葱喜获丰收
13   武都:柿饼产业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14   【决胜收官“十四五”】甘肃构建县乡村
15   【祁连山下是我家】培黎职业学院:深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