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多元产业齐头并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漳县中药材种植基地
盛夏时节,走进甘肃漳县,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遮阳山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生态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药农们正忙着除草,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现代化的食用菌大棚内,菌棒整齐排列,鲜嫩的菌菇顶破菌包,阵阵菌香扑面而来……近年来,漳县立足资源禀赋,锚定农业优先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以“生态优先、产业兴县”为发展理念,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态旅游引领,激活“绿色经济”新动能
漳县素有“中国沙棘之乡”“中国绿色名县”等美誉,境内拥有贵清山、遮阳山两个国家级4A级景区,森林覆盖率18.2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78.33%,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800个以上,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依托这一优势,漳县将生态旅游作为首位产业来抓,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以前交通不便,景区设施也简陋,游客来得少。现在路修通了,民宿、农家乐越办越好,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大草滩镇新联村村民杜海梅笑着说。
近年来,漳县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精准发力,先后建成遮阳山花筑民宿等旅游项目,谋划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重点文旅项目43个,全面补齐旅游要素短板。同时挖掘井盐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出“生态+文化+研学”复合型旅游线路,上半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8亿元,带动周边3000余户群众增收。
特色农业提质,筑牢“富民产业”压舱石
“我们漳县的当归、党参品质好,在市场上很抢手,今年我种了15亩,预计能收入10万元。”金钟镇苏油沟村的中药材种植户本东红一边忙着除草,一边算起丰收账,话语里满是自豪。
近年来,漳县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3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通过引进佛慈药源等加工企业,建成5条中药材趁鲜加工生产线,培育255家专业合作社,形成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全产业链闭环。佛慈制药、保和堂药业的中药材GAP基地通过省级认证,更标志着产业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淫羊藿种苗驯化繁育、种子轻简化采集技术的突破,让这一特色药材的种植面积扩展到1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11个菌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拔地而起,12.8万亩的种植面积创造出11.7亿元产值,多元化的种植结构让土地迸发更大活力。
新兴产业崛起,培育“发展后劲”新引擎
在漳县工业园区,甘肃艾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一瓶瓶沙棘饮料经过杀菌、灌装后,将发往全国各地。“漳县是‘中国沙棘之乡’,我们利用当地优质沙棘资源生产沙棘果汁,产品不仅进入大型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目前,我们线上的订单数量相当可观,每天将近200单,日营业额大约在8000元。”公司负责人马骥骋介绍道。
近年来,漳县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13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109个,个人网店209家,电商企业42家。
据统计,2024年漳县网络零售额达到1.32亿元,同比增长20.7%,不仅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还带动了物流、包装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漳县积极引进光伏项目,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成并网,不仅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清洁的动力。
如今的漳县,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下一步,漳县将继续聚焦“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活县”战略,推动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漳县大地上愈发绚丽多彩。
通讯员 汪泽福
相关新闻
- 2025-07-22武都:荒坡变“金山” 小小花椒富村庄
- 2025-07-22临泽:制种葵花“授”粉忙
- 2025-07-21高台:沃野织锦谱新篇
- 2025-07-25泾川:韭花香里话丰年 田园美景入画来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