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戈壁荒滩变沃土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风吹石头跑”到“棚下瓜果香”,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致富”,玉门市独山子乡用17年时间,以“改土、安居、兴业”为笔,在曾经的盐碱荒滩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改土:科技赋能 盐碱地焕新生
2008年建乡之初,肆虐的风沙和泛白的盐碱地是独山子人挥之不去的阴霾。全乡98%的土地盐渍化,玉米亩产不足300公斤,贫困发生率高达62%。面对困境,当地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启动盐碱地治理工程,通过暗管排盐技术铺设地下“毛细血管”,采用生物修复构建土壤生态屏障。如今,3万亩“碱窝窝”褪去灰白衣衫,1500多亩现代化拱棚拔地而起,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聚宝盆”。
在独山子乡的蜜瓜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忙着为拱棚扣膜。这些透光膜就像是一座座“金钟罩”,不仅能抵御风沙,还能锁住温度与水分,让作物在戈壁中茁壮成长。今年,独山子乡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构建“标准化种植-订单化产销-社会化服务”全链条体系,通过规划建设现代蜜瓜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从种苗培育到冷链物流的全流程管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务工人员马梅芳感慨:“以前我在外面打工然后那边的工资低,现在这边附近有了这份工作,既能顾家,工资还更高,感觉日子越过越好了。”
安居:土坯房变小康家园 人居环境大提升
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住房改善则为村民筑起幸福港湾。走进独山子乡春柳村,整齐排列的小康房、绿树成荫的道路,与过去的低矮土坯房形成鲜明对比。
独山子乡春柳村村委会副主任马文智介绍:“2008年独山子建乡,那时乡里全部都是土路,现在全部变成了硬化路,危房现在全改造成新的房屋了,房子都宽大了。现在村里修了高标准农田,渠道也维修了,浇水也方便多了,去年村委会重新改造面积也更大了,娃娃们健身的去处也有了。”
村民马录退曾是第一批搬迁户,如今他的生活因家乡产业的发展而焕然一新。在他的养殖区,不仅有传统的牛羊,还有五彩斑斓的孔雀和火鸡。“养这些特色禽类既是爱好,也能增加收入,卖掉些,家里面自己用上些,收入现在来说一年六七万。”马录退笑着说。
兴业:商贸焕新生 返乡创业热潮涌动
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独山子乡的商业版图也悄然变革。崭新的超市、农资店、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曾经的宁静乡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马二力曾长期在外漂泊,每月收入仅勉强维持生计。这几年,他通过视频连线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2024年,他毅然辞工返乡,在家乡开了一家奶茶店。“之前在外地奶茶店打工,现在回乡创业,既能挣钱,又能陪伴家人。”他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还要引进冰淇淋机,丰富产品,把生意做得更好。”
独山子乡乡长张富挺表示:“近年来,独山子乡按照乡党委“1366”发展思路,抓产业、扩规模、提质效,培育了特色种植、设施养殖和劳务输转三大增收支柱产业,全乡蜜瓜种植1500亩,枸杞种植稳定在1.5万亩,肉羊饲养量达到7.5万只,建成了玉门市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17年斗转星移,独山子乡的故事带着戈壁特有的坚韧。盐碱地里长出的不仅是蜜瓜与枸杞,更是一个关于“破局”的启示:当科技撬开板结的土地,当联农机制激活沉睡的人力,当返乡潮润泽乡野,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孕育奇迹。从“生存”到“生活”,乡村振兴的温度,正具象为门前的健身广场、屋顶的光伏板,和村民存折上逐年增长的数字。
通讯员 王小龙 石春燕
相关新闻
- 2025-05-21敦煌:特色种植铺就致富路
- 2025-05-21华亭:按下“加速键”修好“连心桥”
- 2025-05-21玉门:田间开良方 护航夏粮丰收
- 2025-05-21静宁:苹果套袋开始 果袋企业开足马力保供应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