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永昌县:“秸”尽所能 变废为宝
原标题:永昌:“秸”尽所能 变废为宝
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王云祥
仲冬的河西走廊寒风凛冽,行走在永昌县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昔日随意堆放的农作物秸秆要么被打捆运回加工厂加工成牛羊吃的颗粒饲料,要么被加工成取暖用的生物质燃料,变废成宝。
四大资源优势
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是一个以河灌为主、井灌为辅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永昌县委、县政府着力培育高品质菜草畜百亿级产业链,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50.3万吨,资源化利用量达46.2万吨。
永昌县作为河西走廊畜牧业发展重点建设区域,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原料充足,截至目前永昌县各类秸秆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2.62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及青贮氨化原料供应十分充足;二是加工工艺成熟,永昌县是全省养羊大县、畜牧强县,多年来,利用玉米秸秆青贮、揉丝、粉碎,推广秸秆型全营养混配合饲料养殖牛羊,加工工艺流程成熟,生产的秸秆型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适口性好;三是技术力量雄厚,永昌县农技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是全县饲料加工利用的技术推广单位,技术支撑力强;四是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培育引进了饲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5家,成立专业牧草种植合作社24家,建成饲草料精深加工销售企业9家,年加工牧草能力达到112万吨。
据永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忠虎介绍,今年永昌县被列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该县提出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模式,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6%以上;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2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农民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怎样变废为宝
尽管河西走廊已经进入冬季,但位于永昌的元生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里却是一番火热的景象,大型机器隆隆作响,厂区员工忙忙碌碌,前来运送农作物秸秆的卡车排起了长龙。
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综合型农牧企业。公司现已建成万亩绿色种植基地、10万吨牛羊饲料加工厂、万只奶绵羊核心育种场、5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年产300万立方米大型沼气生产供气站。
元生公司总经理张希云介绍,秸秆成型燃料就是把秸秆压缩成块状、棒状、颗粒状等燃料,不仅便于运输和存放,还具有点火方便、燃烧快、灰渣少、烟气清洁等特点,热效率可达80%以上,适用于“煤改电”“煤改气”难以覆盖的农户分散取暖、分布式集中供热。
今年,元生公司建成2万吨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线1条,推广秸秆成型燃料替代燃煤和成型燃料集中供暖示范,推动秸秆高效利用,带动农村能源向环保低碳转型。
位于永昌县六坝镇的永昌县宝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优质牧草种植、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为主的民营企业,拥有牧草种植基地1.2万亩,合作订单种植3万亩,饲草加工厂及饲草库4万平方米。
“苜蓿加工是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产品主要销往蒙牛、伊利、现代牧业等大型乳企,年产优质苜蓿4万吨左右,去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今年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下,我们新增加了秸秆饲料加工,有望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公司总经理宋志斌说。
永昌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梁尚海介绍:“今年,我们借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扶持宝光、牧源鑫、金方向、柯尔玛、平书等5家企业秸秆饲料化利用,新建扩建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实现了商品化、规模化经营。同时,扶持秸秆企业肥料化利用,在全县8个乡镇建设秸秆收储中心、站点11个,年设计秸秆储存能力达到1.2万吨以上,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一业带百业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县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设施设备装备率,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张忠虎介绍。据了解,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理,降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售价每吨增收200元,从而带动农户在交售环节实现亩均增收200元左右,秸秆利用中运输、加工的链条延伸,又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秸秆综合利用还带动农业科研、农用机械制造、有机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使永昌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72.62万亩秸秆作物带动农业收入可达1.5亿元以上。通过项目实施,有效遏制了秸秆的焚烧和废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相关新闻
- 2022-12-12酒泉市 让群众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 2022-12-06平凉市崇信县让好“芯片”播种在希望的田野
- 2022-12-05【新甘肃云·融媒集萃】庆阳市西峰区 “龙头”引领果业兴
- 2022-12-05平凉市 绿色农业有“良方”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