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铺就乡村振兴坦途——平凉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原标题:接续奋斗铺就乡村振兴坦途
——平凉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本报记者 赵晓燕
在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现今依托千年古槐群、百年老泉、知青民俗大院等特色资源,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庄浪县大庄镇大庄村果农王建国从10年前的一个打工者变成现在的务果能手,靠着果品收入,翻新了家里的老院子,如今家里的四合院干净整洁,处处洋溢着幸福……时值冬日,走进平凉乡村田野,映入眼帘的一幅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和谐画面,无不让人感受到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突出系统谋划 有效衔接梯次推进
平凉,地处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2020年底,全市74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脱贫后,面对新生活、新起点,怎样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新使命下,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委党代会精神和各项部署要求,紧扣全市“3659”发展思路,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总体规划,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市县乡村齐上阵”的工作机制,与市级领导、七县(市、区)、28个市直行业部门分层签订《重点工作责任书》。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具体细化调度,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县(市、区)履行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一线指导落实,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责任体系。同时,市级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解决问题,面对面传导压力。市、县相关部门发挥行业作用,常态化督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切实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提升足,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突出产业发展 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搬出破旧的老院子,住上崭新亮堂的小康屋,还能通过养牛发“牛”财,过了半辈子紧日子的崆峒区上杨乡新庄湾村村民马俊有对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深有体会,“以前只能面朝黄土靠天吃饭,一年到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有了产业,心里踏实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扶上马,送一程。我市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村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和发展差距,推动脱贫村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聚力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条百亿级和设施蔬菜、中医中药2条十亿级产业链。全市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11.1亿元,占比57%。全市肉牛饲养量达82.56万头、出栏量30.55万头,苹果产量达到215万吨、蔬菜产量78万吨、马铃薯产量138.9万吨、中药材产量3.2万吨,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链产值达到391亿元。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引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全市新改扩建龙头企业13家,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5个,“五有”合作社数量达到3420个。新发展家庭农场201个,累计达到4850个。投资6.3亿元建成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入园企业4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8%以上。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分红份额比例,全市产业扶持入股资金11.41亿元,前三季度完成兑付分红3167.3万元。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9009.88万元,村均6.19万元。开办农业保险品种24个,完成签单保费1.43亿元、占任务的100%。庄浪县、静宁县、崆峒区3个重点帮扶县发放“富民贷”713户1.01亿元。脱贫人口经营性净收入预计可达2207.7元,占比19.65%,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突出关键环节 成果巩固坚实有力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农闲的时候就去镇上服装厂上班,挣钱再也不用出远门了。尤其是通过脱贫攻坚,我们享受了好多政策,娃娃上学有补助,修房有补助,出去打工还有补助……”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变化,泾川县太平镇荒场村村民任艳玲滔滔不绝。
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答题”,从创新推广防止返贫“十步动态管理法”到“四圈管理”措施,从开展“十查十纠”行动到“十聚焦十到位”专项行动,我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底线这一目标打出一套“组合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教育保障谱新篇。持续推进常态化控辍保学,全市无新增失辍学学生。强化全学段学生资助管理,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68亿元,受助学生30.25万名(人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909所,受益学生10.95万人;为2万余名留守儿童落实“两免一补”。
医疗卫生筑屏障。持续落实三重保障倾斜政策,全市农村脱贫人口累计大病专项救治9908人,救治率达到100%,实现“应治尽治”。慢性“四病”签约管理5.26万人,签约管理率达到100%,实现“应签尽签”。为7.79万余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66亿元。
居有所安惠民生。持续推进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农村新增危房改造和抗震设防改造,对所有农户住房开展跟踪监测,争取中省财政补助资金286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812万元,实施抗震设防改造3020户,动态监测新增危房改造53户。
安全饮水润民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供水工程9处,完成投资2.68亿元,全市饮水安全率和自来水通行政村率均达到100%。
搬迁后扶稳人心。统筹各类资金1.4亿元,实施异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及公共服务项目48个,以工代赈项目吸纳搬迁群众务工850名,获取劳务报酬717万元。实现1人以上就业6617户,就业率达到100%。搭建网格管理、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构全覆盖,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感不断提升。 兜牢解困守底线。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人均年补助标准分别达到5268元和5004元,全市目前共有兜底保障对象7.78万人,发放资金3.56亿元,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突出政策落实 稳岗就业成效明显
积雪融甘水,春风暖民心。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村民李彤往年都在上海电子厂打工,今年春节过后,眼看上班时间临近,但由于疫情及连续雨雪天气的影响,怎样顺利到达上海让他十分担忧。了解到县人社局有点对点包专车输送返厂的政策时,他积极报名。这是李彤第二次乘坐包车外出,他感激地说:“非常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我一定好好工作,努力挣钱,为美好生活奋斗。”
就业帮扶是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市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采取周监测、月调度、季分析的方式,紧盯易地搬迁人口、“雨露计划”毕业生、返乡回流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逐村逐户排查就业情况,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一人一策”针对性落实帮扶措施。今年全市开展技能培训4.68万人,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就业19.61万人,较去年增加560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14%。
印发《平凉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清单》,每月对应对疫情影响、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度分析,全力防范化解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面临的风险隐患。全市安置脱贫人口乡村公益岗2.59万人,比去年增加203人。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59家,吸纳就业人员8836人(脱贫劳动力3849人),较2021年增加586人。全面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帮助2974名学生实现就业。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下一步,我市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相关新闻
- 2022-12-01庆阳市南梁镇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振兴活力
- 2022-12-01玉门市赤金镇: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 2022-12-01平凉市庄浪县:“搬迁+产业” “振心”更“振兴”
- 2022-11-30平凉市马峡镇:奋力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