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三农频道 >> 奋斗新农人

酒泉市:希望的田野丰收的画卷

22-10-24 16:17 来源:中国甘肃网-酒泉日报 编辑:冯睿栋

  原标题:希望的田野丰收的画卷

  发源于祁连雪山深处的党河,一路容纳两岸群山中的泉水和冰川融水,奔流而下。党河,孕育了灿烂的敦煌文化,也养育了世代生活在敦煌绿洲上的人民。 

  然而,资源总量是硬约束,党河的天然水量与沿岸用水需求的矛盾始终存在,长期困扰着敦煌人民。如何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补齐农业发展短板,让丰年更可期?敦煌找到了标准答案——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今年,历时8个月,经过流转、整治、春播、夏管、秋收等历程,敦煌市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春季项目区的小麦、玉米等作物陆续成熟,近30万亩农田脱胎换骨,崭露新颜。 

  丰饶背后的“粮”苦用心 

  农村耕地碎片化、种植规模效益低下、劳动力年龄偏大、乡镇村组撂荒地、“空心村”等现象越来越多……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一度困扰着敦煌许多以种粮为主的村庄。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敦煌市第十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今年,敦煌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活做好“土地文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不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陡然遇上新变化,起初大多持观望态度。“土地刚开始流转时,有很多人想不通。”转渠口镇五圣宫村4组村民狄银福第一次听到要推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时,心中忐忑,选择观望等待。 

  万事开头难。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拉开帷幕时,面对部分农户的观望质疑,甚至不理解、不配合,项目牵头部门、乡镇村组的党员干部迅速下沉一线,为村民算“技术账”和“效益账”。 

  “小田变大田带来的效益将实现质的变化。经过入户讲解,我们为村民算好‘当前与长远’账和‘收入与产出’账,得到了农户的理解和支持。”肃州镇党委副书记秦晓刚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好事,镇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肃州镇高台堡村村民雷志存说。 

  民情恳谈会、乡村大喇叭、微信群聊、入户走访……在敦煌各个村镇,干部为农户读文件、讲政策,全力化解顾虑,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 

  在莫高镇新店台村的农田里,收割机和货运车辆相互配合开足马力收割玉米。新店台村村民叶长孝和乡亲们驾驶农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忙着采收、搬运、晾晒。 

  “用上农机后,现在我半天可以收20多亩地,一天可以收50多亩地。”今年年初,在高标准农田政策激励下,叶长孝决心成立家庭农场,承包了270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高标准农田覆盖率高的特点,种植常规农作物。 

  要保量,更要提质。在敦煌,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0%。铺膜、铺滴灌带、播种、覆土等作业均实现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播种机按照设定路线,一次性完成田间作业。无人机植保技术省时省力又增效,使每亩耕地成本降低了1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今年是敦煌市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开局之年,各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流转开发。 

  “我们借助敦煌高标准农田建设东风,流转了肃州镇杨家堡村、孟家桥村6000亩土地,以种植棉花、粮食作物为主,实行水肥一体化,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集棉种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聂文新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转渠口镇的好事新鲜事接踵而至。从未见过的新模式、新技术纷纷涌来,让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转渠口镇阶州村村民罗新华对未来充满信心:“高标准农田就是好,在滴灌带的喷洒下,庄稼长势很好。大块田种着方便,收起来更方便。”“贫瘠脆弱”转型“高效生态” 

  敦煌境内现有耕地28.79万亩,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干旱缺水的敦煌,生态格外脆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环境变迁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敦煌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产生态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据统计,敦煌市农田传统漫灌亩均用水达720立方米,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农田灌溉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矛盾较为突出。高标准农田和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已成为敦煌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敦煌水资源缺乏问题、保护绿洲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为利用好每一滴“丰收水”,敦煌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项目结合推进,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措施,节水率、增产率分别达50%和10%,有效提高了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 

  “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支持下,棉田亩均灌水量由800立方米下降到300立方米,棉花亩均产量达400公斤至500公斤,比传统棉花种植模式亩均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转渠口镇党委书记任全斌说。 

  敦煌市不断解决农事关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紧密结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耕地安全、生产稳定。数据显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田普遍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6%以上,耕地地力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棉花、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亩均增产50公斤至75公斤,实现了高产量、高品质。 

  金秋时节,敦煌农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至今年8月,敦煌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修建蓄水池及配套首部系统37座,铺设水肥一体化地下管道241公里,建设田间道路近60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1万余株,有效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敦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敦煌市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更实现了高效生态发展。 

  放眼广袤农田,敦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下一步,敦煌市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守牢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酒泉融媒记者 范昊帆 朱亚龙 陈 柳 李世涛 钱 霄 通讯员 邱 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二十大时光】平凉安口古镇坚定文化自信 让“陇上瓷都”焕发勃勃生机 【二十大时光】平凉安口古镇坚定文化自信 让“陇上瓷都”焕发勃勃生机
  • 【二十大时光】励精图治 筑平安之基——法治甘肃助力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二十大时光】励精图治 筑平安之基——法治甘肃助力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 畅游花儿临夏 尽享自然风光 畅游花儿临夏 尽享自然风光
  • 庆阳南湖湿地公园秋色满园 庆阳南湖湿地公园秋色满园
  • 甘肃省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甘肃省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 张掖民乐县“十四五”重点水利项目小堵麻水库施工现场 张掖民乐县“十四五”重点水利项目小堵麻水库施工现场
  • 10月25日22时起兰州市区黄河以北局部计划停水48小时 10月25日22时起兰州市区黄河以北局部计划停水48小时
  • 2022年甘肃省成人高考11月5日举行 2022年甘肃省成人高考11月5日举行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二十大时光】甘肃省文化博览局全体党
2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省委书记尹弘
3   10月25日“云上”首演 新版红色儿童
4   二十大代表逯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
5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甘肃宝石
6   兰州市商务局召开商贸企业疫情防控工作
7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供热企业检查 确
8   兰州新区西岔镇首家社会工作服务站运行
9   甘肃省正式启用道路运输电子证照 打开
10   天水东岔镇举办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1   兰州市殡仪馆发布最新提醒 群众治丧每
12   兰州公安迅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13   擎旗奋进新时代 踔厉奋发新征程——兰
14   10部门发文!关爱他们
15   王娅萍:心中有光,追梦路越走越敞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