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三农频道 >> 三农要闻

一粒小麦的生命之旅

20-09-17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一粒小麦的生命之旅

  ——小麦种植加工储销到面食制作餐厨回收过程全记录

加工

送货

磨粉

装车

收获。记者 吕亚龙

山丹马场组织机械收割小麦。 通讯员 王超

一碗香气扑鼻的牛肉面,是兰州人最爱的早餐。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文洁 顾丽娟 拍摄

  记者 文洁 顾丽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从播种到收获,从加工到餐桌,再到变成生物能源回归大地,小麦完成了它简短而平凡的一生。无数粒小麦,积少成多,养育亿万人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一粒粒小麦,变成我们一日三餐当中的各种美食,你可曾想到,其中有春寒料峭中的播种,还有暑热如蒸时的劳作?小麦金黄,闪闪发光,每一粒粮食,都是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只有从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做好减损工作,全链条节粮,才能让每一粒小麦都圆满地完成它的生命之旅。

  一位农人的劳作

  从皋兰县城出发,向北55公里,就到了黑石镇石青村。走进村民梁通海家,他正在将今年收获的小麦装袋,一袋袋码放整齐。

  “一袋50公斤,今年一共留了1500公斤小麦,一部分是来年的种子,其余的自己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梁通海言语间充满丰收的喜悦。

  从春分到霜降,跨越14个节气,历时近8个月……梁通海和妻子杨幸香日夜操劳。

  “两头尖尖肚扁圆,一年出去八个月;待客送人全是俺,谁知俺的冷和热?”梁通海说,这是一个关于小麦的谜语,却也暗指庄稼人的劳苦。

  “3月10日春分那天开始下地。先打地,犁一遍地,用磙子把结块的土疙瘩压碎,将龟裂的土地压平,平均下来一天能平整一亩地。平完土地,捂几天等着土地返潮。”梁通海说,在正式播种前一周左右,为防止麦种发芽时受到害虫侵袭,会先进行施肥。然后,他们开始了最关键的工序——播种。

  “大概在2010年左右,陆续实现机械化播种,用手扶拖拉机或者四轮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一个人开拖拉机控制方向和速度,一个人往播种机斗子里添种子,还要一个人拔杂草、观察麦粒下落的情况,对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进行补种,尽可能保证每粒麦种埋入土中。”

  梁通海告诉记者,机械化播种平均一天可播种10亩地,如果是传统耕种,3个人加一头骡子,平均一天播种3亩地。

  播种工作通常在清明节前结束。经历了一步步辛劳的工序,一粒粒带着农民希望的麦种开启了生命之旅。

  “这之后,就是等出苗的过程,如果遇上雨天,土地容易板结,要随时松土。”

  4月15日左右,开始锄草,浇头水。

  5月10日左右,浇二水,同时开始防治病虫害。

  “放水灌溉的时间并不固定。家里的十几亩地比较分散,接到村里准备放水的通知后,我就拉上肥料,开着农用车急急忙忙赶过去。人和车都跟着水走,有时候索性住在车上。即便是离家近的土地放水,在家也睡不踏实,常常是一夜不睡。”

  梁通海说,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田苗最怕遭了病虫害。这个时候开始,要重点防小麦病虫害。不仅要防蚜虫、地老虎等害虫,还要防止小麦生病。打农药,科学防控,一样都不能少。“那段时间,天天都要去地里,一天不去,心里就发慌。遇到当年病虫害多发,跑得更勤,也就更辛苦。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天下来腰酸背疼。”

  到了7月底,小麦逐渐进入成熟期。庄稼人也迎来了更为忙碌和辛劳的阶段。收小麦、种小麦都是一年中的大事。之前所有的忙碌、照顾和辛苦,就是为了这最后的丰收。

  在很长一段时间,镰刀是最常见的收割工具。兜里带块磨刀石,戴上草帽,再带些干粮和水,从日出开始一直到日落而归,就是夏日农人们的一天。

  收割机的普及,大大减轻了农人的辛劳。然而,麦收季依然是梁通海和妻子杨幸香最辛苦的时候。

  麦收时节,梁通海和妻子杨幸香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5点就到了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顾不上吃早饭,一直忙到中午12点回家。这段最热最晒的时候稍事休息,下午4点前又赶到地里,一直到晚上快7点才收拾往回走……”

  梁通海停顿了一下,说:“农村的妇女更辛苦!晚上回到家里匆匆忙忙做完饭,等着一家人吃完,收拾碗筷、洗锅抹灶,忙完通常已经到了晚上9点半,第二天还要继续早起干活。”

  收割的季节正是雨水多的时候,麦粒在场上晾晒两天,晒掉一部分水分后开始扬场。看着雨快来了,就抓紧跑到麦场上,将麦粒堆在一起,用篷布盖上,防止被雨泡湿。

  “我是最不爱扬场,又脏、又热、又累。”

  “用木锨铲起一锨小麦,迎着风用力往高处抛撒,随着木锨的一起一落,小麦在空中轻轻飞扬,借助风力,麦糠和灰土吹走了,麦粒则原地落下,麦糠和麦粒自然分离。扬场的时候,麦尘飞扬,人满脸灰泥,浑身都是尘土,有时候还会皮肤过敏,刺挠扎身。”梁通海一边比划一边说,“扬场无风,枉费人工。”烈日下,没有风,就守在麦场上等风来。雨来之前那会儿,风特别好,但必须手脚麻利抢在下雨前扬完。

  梁通海黝黑的脸庞上,被晒伤后的痕迹仍隐约可见,肤色深浅不一。他说,前几年家里种的地多,麦收的2个月里,每年都能瘦5斤左右。

  梁通海和杨幸香将小麦装袋后,留够明年的种子及自家的粮食后,将剩下的小麦运往兰州新区、白银水川等地出售。这期间,也有商户上门收购小麦。

  繁忙而充满喜悦的秋收工作结束后,梁通海说,10月5日左右就要开始冬灌……

  待到来年春分时,许许多多个梁通海,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袋面粉的讲述

  9月11日中午,一辆满载着小麦的卡车,缓缓驶入位于皋兰县的甘肃麦之源禾尚头面业有限公司,工人们开始卸载。

  在这里,一粒粒小麦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变成不同的模样。

  “每年8月底到9月初,我们就前往附近村庄,到农户家中上门收购小麦。一袋小麦约重65公斤,这一车共计12吨,3名工人要用近两小时才能全部卸完。”公司负责人朱顺荣说,粮食收购持续两个月左右,至10月底结束。

  朱顺荣带着记者前往储存小麦的原粮库,只见麦粒通过地上的漏斗形传输通道进入清粮车间,风机将小麦通过输送管送入打毛机,把麦粒表面的杂质打掉,再经过沙机过滤杂质。

  “这之后,麦粒被送入洗麦机,用水清洗并进入孕麦池,静置十几个小时,也就是让水分彻底渗透润湿到小麦中,为下一步磨小麦做好准备。”朱顺荣说,以前磨面用的是碾盘,现在用的是机器,省事也省力。

  朱顺荣接着介绍,磨面粉,首先是皮芯分离,之后,皮和芯分别进入两套机组进行研磨。“这边的三台机器用来研磨小麦皮,那两台机器负责研磨小麦芯,这样,研磨出的面粉更细腻。”

  “为了防止面粉装袋后受潮,研磨出的面粉要等晾干之后才能封口。”朱顺荣的面前摆放着大量已装袋但还未封口的面粉。

  “麦麸,也就是小麦外面的壳,可以用来做醋,或是做饲料,一点儿也不浪费。”

  研磨好的面粉,一部分进行出售,一部分进入车间进行加工。

  和面、压面、晾面、包装……面粉经过这些工序后,最终成为面条、面片等半成品,走进百姓家中。

  “让小麦成为面粉,这个时间最短也要48小时,再放置一两天,从一颗小麦到面粉市场上,最快的情况下应该在三四天左右。作为面粉生产企业,节约粮食,从精研细磨每一粒小麦做起。”朱顺荣说。

  小麦经过加工变成面粉后,来到各大粮油市场、餐饮企业以及小餐馆,延续了它的粮食之旅。

  9月11日早上还不到6点,康生贵夫妇从家里出发,前往他们在兰州市张苏滩粮油市场经营的商铺。因为每天清晨,批发完蔬菜的人都会顺便带些米面粮油回家。

  “早上买米面油的人多,要趁着他们来之前开门。9点开始,还要往一些小餐馆送货。”见到康生贵夫妻时,他们正在给客人称杂粮面,浑身沾满面粉,搬运、装车、送面都要他们自己干。

  “餐馆随时要粮油,随时要进行配送,一个人负责守店,一个人去送货,每天忙忙碌碌的。”康生贵的妻子说,他们经营国兴粮行已有八九年了,主营米面油和各类杂粮。平常丈夫负责送货,自己在店里忙碌,店里存货十几吨,米面油来自各个厂家,离得近些的自己去拉,有些由厂家送过来,送货的人一年四季奔波在路上。

  “市区范围内都配送。有些地方比较远,开三轮车送一趟时间也长,虽然很辛苦,但还是希望客流量再大一些。”康生贵的妻子说。

  和康生贵夫妇一样,在大雁滩社区便民零售市场经营着老战友商贸公司的余万胜当天也是6点多就来到店里,当天,他有六七批货要进行配送。

  “大清早就给酒店和单位食堂送去米面油和调料,他们7点开始供应早餐,7点前必须送到。”见到余万胜时,他正在准备下一趟要送的货物。

  余万胜经营着一家调料批发铺,店里有固定员工五六人,现在主要是给合作的各家酒店和单位食堂送粮油、蔬菜和调料。

  “我们这边都是走量,利润不是很高,晚上客户把单子发过来,还要提前备货,一大早就得去送,一直到忙完才能休息。”余万胜告诉记者,除了市区,最远的一家合作单位在新区,来回一趟要几个小时,好在现在有了稳定的客源,虽然忙碌但也很充实。

  “看到一些婚宴、聚餐浪费较大,感觉很可惜,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不易,一起参与到节约中来。”余万胜说。

  一碗牛肉面的诞生

  9月10日下午4点,兰州市正宁路的张国仁牛肉面馆里,顾客不是很多,但员工们依然各自忙碌着。拉面、配菜、收拾桌子……每个人手头的活都没有停下过。

  和面、醒面、揉面,牛肉面馆的一天,从一袋袋面粉开始。

  一块块面团经过师傅双手不断的拉扯,一拉一甩一折,循环操作过后,变成“宽的”“细的”各种“款式”面条。拉好的面条放到热水锅里煮好,再将一人份的面捞入碗中,浇上提前备好的鲜美牛肉汤,加入牛肉丁、焯水白萝卜,撒上香菜、蒜苗,淋上一勺辣椒油调味,一碗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牛肉面端上餐桌,诱人的色泽和味道打开了人们的味蕾。

  “每天从早上5点半开始准备,6点就能出餐,一直营业到晚上10点。”张国仁牛肉面馆负责人张鑫说,面馆的工作一年四季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天还没亮就要开始准备当天的食材,深夜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一碗看似简单的牛肉面背后,是一道道复杂又辛苦的工序和一个个拉面师傅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的劳作。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酷寒严冬,只要有人来吃面,就要一直不间断地工作。

  “一年四季除了节假日休息两天,剩余时间都在营业,人休店不休。”张鑫说,粗略统计,店里一天平均能卖出1000多碗面,消耗六七袋面粉,将近300多斤,意味着拉面师傅们每天要手工加工300多斤面,一年至少要消耗掉10多万斤的面粉。

  “看似一碗简单的面条,背后都是每一个员工的辛勤付出,所以我们作为餐饮企业,更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张鑫说,目前店里已经采取很多措施来减少浪费。9月初,张国仁牛肉面馆积极响应政府和行业协会节约粮食的号召,推出牛肉面大小碗。

  一次资源的转换

  做餐饮,势必会有大量的餐厨垃圾要处理。餐厨油污倒在下水口的情景,很多人依然记得。如今,得益于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兰州主城四区的餐厨垃圾被他们收储处理,“吃干榨尽”,变成生物能源回归田间地头。

  每天上午9点多,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的一辆辆餐厨垃圾运输车就从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村的工厂,来到主城区各大餐饮企业门口。只见餐馆的工作人员推着统一规格的蓝色塑料回收桶来到运输车前,将回收桶安放在车上自带的自动升降台上,升降台自动升起,餐厨垃圾倾倒进密封罐中,不留任何残留污渍。

  中午12时左右,满载餐厨垃圾的运输车回到工厂,工人们经过三班倒的持续工作,一桶桶餐厨垃圾在这里物尽其用。目前,全兰州市有效签约餐饮企业15432家,市区规划收运线路98条,配备专业收运车辆70台,每天早中晚三次进行收运作业。

  “在我们处理厂,餐厨垃圾没一点浪费,通过发酵、提纯、生物反应等环节,转变成气、液、固三种形态资源产品,沼气满足车间生产使用,其余成为有机肥料和生物柴油。”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乔明辉说,仅9月13日一天,兰州主城四区餐厨垃圾收运达363吨,车次96台,已经全部变废为宝。

  “最多一天收运处理400多吨,基本实现兰州主城四区餐饮企业全覆盖。”乔明辉说,今年8月至今,收运量较之往年同期大幅下降,除受疫情的影响外,国家提出厉行节约,对餐厨垃圾量明显下降也有一定贡献。

  2011年3月至今,兰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累计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91万吨。大量餐厨废弃物日产日清全收集、全覆盖,最终物尽其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印象陇原】九色甘南 寻梦之旅 【印象陇原】九色甘南 寻梦之旅
  • 兰大2021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5200人 兰大2021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5200人
  • 甘肃省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甘肃省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西北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开工 西北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开工
  • 首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回程班列抵达兰州陆港 首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回程班列抵达兰州陆港
  • 甘肃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推进会召开 甘肃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推进会召开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宁县扶贫“成绩单”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宁县扶贫“成绩单”
  • 兰州市慈善总会启动支援陇南文县灾后重建筹募款物项目 兰州市慈善总会启动支援陇南文县灾后重建筹募款物项目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印象陇原】九色甘南 寻梦之旅
2   酒泉:“四个三”模式打造纪检监察铁军
3   兰大2021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5200人
4   2020双绿智库(兰州)圆桌会昨日召开
5   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服务模式
6   新型水溶肥及高效利用技术通过验收
7   金昌金川区狠抓基层党建提升发展活力
8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在常州开
9   武威天祝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
10   庆阳打造党员教育“新课堂”
11   甘肃省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
12   兰州与武威携手做好庄浪河流域水污染防
13   甘肃省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4   兰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双节”消费提
15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亮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