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三农频道 >> 奋斗新农人

乡贤王东良和他的文化大院

20-08-03 10:5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乡贤王东良和他的文化大院

  在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王东良、王琳夫妇创办的王家文化大院成了村民公认的“农民大学”:村民闲暇时都喜欢来这儿看书、剪纸,排练广场舞、唱秦腔,看电影、打乒乓球……除了这些娱乐活动,大部分乡亲们还喜欢争着帮王东良夫妇干活——打扫卫生,整理书籍、陶器、老物件,帮着招呼四面八方的来客。

  这是一个在村民中有着极强凝聚力的大院。一万平方米的四合院里,承载了王家几代人办学育人、造福桑梓的历史,也记录着王东良的太爷当年“开门迎红军”、为红军提供食宿的光荣义举。如今,王东良夫妇花了30多年的时间,像燕子衔泥一般,一点点地恢复了这座清朝时办过私塾、民国时建过学坊、红军在会宁时充当过战斗指挥部的大院昔日的风采。

  几座青砖红柱雕梁画栋的屋子里,农家书屋、古陶博物馆、红堡子红军长征纪念馆、党史史料馆各自占据一间。屋后有两个窑洞,门口立着“红堡子战斗指挥部”的牌子,曾经是红军领导人的会议室和起居室,如今作为红色革命历史遗迹,成为王家文化大院的一部分。院子最南边的角落里,王东良、王琳夫妇收集了一批图书馆淘汰的桌椅,搭起幕布、戏台,让爱好秦腔和电影的村民在里面练习秦腔、看电影。院子中央还搭建了一个铁皮棚子,摆满了各种黄河奇石,村民在里面赏玩奇石,纳凉下棋。

  说起修建这座文化大院的过程,年已花甲的王东良充满感慨:作为村里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打小就喜欢书。可幼时,村里哪能看到更多的书啊?他想看的书,得跑到75公里以外的县城去找。大学毕业后,每月工资拿到手,王东良第一时间逛书店、跑书摊,买各种书籍,他还爱到古玩店淘古董,乐此不疲。每周末回老家,他的提包里总装着二三十本书。带回家来,父亲和兄弟爱看、侄儿侄女爱看,乡邻们也爱来借阅。在他家的土坯房里,曾经挤满了来借书的乡亲们。

  后来,带回来的书太多了,屋子里放不下,王东良就在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帐篷,摆上书架桌椅,为乡邻们提供了一间“乡村阅览室”。

  会宁贫苦,向来有“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苦名”,但会宁也自古就有“崇文修德”的美名。王东良的太爷爷曾在家里办过私塾,民国时又创办学坊,他的爷爷、父亲,都酷爱读书,也把读书行善作为教育子女的第一要义。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王东良早早地把积德行善、造福桑梓作为一大愿景,这也成为他后来把一间小小的“乡村阅览室”做成囊括农家书屋、博物馆、红色文化纪念馆、史料馆、电影放映厅、民俗展览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大院的理念萌芽。

  1985年,王东良经人介绍认识了王琳。婚后,夫妇两人苦心经营生活,还和亲戚合伙做生意。做生意赚的钱,俩人的工资,王东良总是拿出大部分来购买书籍,收集古董。看到成摞的书本、杂志,成堆的字画、陶罐,性格温和的王琳不禁十分恼火:“日子不过了吗?这些能当饭吃吗?”

  妻子发火时,王东良时常低头认错,但下回遇见喜欢的书画,他还是情不自禁买一大堆。买得多了,王东良每次回老家会宁都会装一大箱子带回来。

  会宁人爱唱秦腔,那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忠义、善良、勤奋的品质都藏在秦腔百转千回的嘶吼声里。王东良也喜欢,遇见别人家有秦腔戏服、头饰,他总是花不菲的价格买回来,再用玻璃柜子装起来。不论春夏秋冬,王家的院子里总是挤满了来借书看书和唱秦腔的乡亲。

  一来二回,王东良把院子里的一个帐篷扩充成了三个,分门别类地放置书籍、陶罐、戏服。

  也是这个摆满了书的院子,让很多附近的小孩看到了山外面广阔的世界,立下了要“好好读书改变命运”的志向。王东良的父母都是忠厚温和的农民,王东良夫妇在兰州上班的日子,两位老人耐心地为每一位来借阅书刊的农民、镇上中小学的师生找书,登记。冬天时在屋子里架好炉子,让村民暖暖和和地看书学习。

  “露天图书馆”办了十几年,王东良终于攒够了重修老宅院的钱。别人修房子是为了给家人住,他修房子是为了放书和收来的那些宝贝。2010年,他在王家大院里盖起了第一座新房子,青砖墙、木梁顶,门窗都是精心挑选的原木雕花系列,王东良照着心中朦胧的蓝图,把老宅修成了一个“博物馆”和“图书馆”。房子一修好,他便迫不及待地把院子里“风吹雨淋”了十几年的书刊搬了进去,还庄重地取了一个名字:槐荫书院。

  后来,王东良又陆陆续续建成了几间房子,他收来的各个时期的陶罐、刻字的砖、农民家的老农具,红军在会宁时用过的电话、马灯、医药箱、枪支、刀斧,关于红军的书刊、报纸,他都分门别类地安置了进去。大院渐渐有了规模,古陶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艺术戏曲馆、中华孝道文化讲习堂一一落成。

  收集、整理大量的书籍、古董,花费了王东良、王琳夫妇大量的时间。除了上班,照看生意,夫妇俩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王家大院的打理上。村里的乡亲和附近中小学的孩子们也经常来帮忙。因为母亲常在王家大院帮忙,村民曹淑兰的儿子曹康也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了好学生。去年,曹康考取了甘肃省运动技术学校,这让曹淑兰和王东良、王琳夫妇十分高兴。

  延续了祖辈们开办乡村教育的传统,王东良也总是在思考如何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知识。光是读书,解决不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需求。2016年开始,王东良借助农家书屋,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基地,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村里为农民讲授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

  比照现下流行的词语“互联网+”,王东良笑称自己所做的事业是“农家书屋+”。对于农民思想的进步,他认为不应局限在书本知识里。“书法、剪纸、秦腔、电影、广场舞、乒乓球等,对农民都可以起到提振精神、丰富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王东良夫妇花钱,请来甘肃省知青艺术团、西安秦腔艺术社、兰州文化艺术团等文艺团体的老师,为村民教授秦腔表演、排练秦腔剧目。夫妇俩带着村民组建了红星秦腔艺术团、红星舞蹈队。去年,舞蹈队在白银的比赛中获了奖,这让村民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去年,王东良、王琳夫妇从甘肃省体育科研所和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退休,夫妻俩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农家书屋。各种讲座、培训、考察,王东良有时候忙到半夜才睡觉。

  “你们这是图了个啥?一天白忙活,一分钱不挣,还往里贴钱,比农民还辛苦!”亲戚来看他们,只见王东良穿着一件布满汗渍的衬衫,和农民一样卷起裤管干活,满是不解。

  王东良有时候也问自己,已经退休的人了,这样折腾到底值不值?但回过头,他还是觉得放不下这份耕耘了一生的事业。

  农家书屋的门口,王东良挂了一块“耕读人家”的匾额,那是他心中理想人生的写照,也是他对家乡崇文修德传统、祖辈办学造福桑梓的回应。“这些事情倾尽了我毕生的财富和心血,但我时常觉得乐在其中,愿意一直坚守下去。”王东良说。(记者 毛婧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父亲外出打工养家 母亲术后难干重活 秦州农家少年高考取得好成绩申请阳光助学金 父亲外出打工养家 母亲术后难干重活 秦州农家少年高考取得好成绩申请阳光助学金
  • “环西部火车游”专列“走访”五省市区 开启7天6夜跨省文旅宣传交流活动 “环西部火车游”专列“走访”五省市区 开启7天6夜跨省文旅宣传交流活动
  • 兰州新区万亩向日葵花海美如画 兰州新区万亩向日葵花海美如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安居乐业 幸福花开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安居乐业 幸福花开
  • “青藏之眼”的脱贫故事——武威天祝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青藏之眼”的脱贫故事——武威天祝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教育部助力建设“技能甘肃” 集中力量建设1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30个高水平专业群 教育部助力建设“技能甘肃” 集中力量建设1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30个高水平专业群
  • 【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把牢方向保持定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把牢方向保持定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 积分换商品出了问题,要进行理赔?别信,这一定是诈骗! 积分换商品出了问题,要进行理赔?别信,这一定是诈骗!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定西:第四届全市党委办公室系统干部职
2   定西:漳县农民父子的田园致富梦
3   定西:聚焦问题精准发力 提升城市文化
4   定西:漳县大力实施“二三四”计划 全
5   定西:陇西盯重点破难点 强措施抓落实
6   定西:安定保障食品安全 繁荣夜市经济
7   定西:通渭多措并举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
8   定西:全民参与久久为功市区面山绿化成
9   定西:美丽乡村入画来 ——我市全域无
10   定西:急而不躁 忙而不乱 乘风破浪 
11   定西: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12   甘肃文旅“环西部火车游”旅游专列“1+
13   甘肃:丰收季“云”上推销“甘味”特产
14   甘肃文化丨彩陶鼓:最早的打击乐器
15   百场演出“点亮”兰州黄河之滨
分享到